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

2025-05-23 01:06: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因民组中铜铁矿床

本次在武定迤纳厂、过水沟、梁花箐矿山所采取的包裹体测试样品中,包裹体大小都很小,为液相或气液两相包裹体(图版2-1、2-2、2-3、2-4、2-5、2-6),两件测试样品因包裹体太小,无法辨别包裹体的相变,没有取得实验数据。结合前人资料,本区域产于因民组中铜铁矿石的矿物包裹体多数为纯液态、液态包裹体,气液比<10%,反映的温度特征为:含铜磁铁矿中包裹体的爆裂温度为420~560℃,含铜凝灰岩中黄铜矿、方解石中包裹体的爆裂温度为320~340℃,虽然温度下降,但均显示其形成与较高温度的火山期后岩浆热液关系密切;赤铁矿石中包裹体爆裂温度为260℃,赤铁矿角砾中石英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07.4℃;含铜热水沉积岩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0~280℃,方解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0~200℃;含铜硅质岩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7℃,脉状石英、碳酸盐岩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稍高,平均值为198℃(表2-4)。

表2-4 因民组铜铁矿矿物包裹体测试成矿温度及盐度表

由此可见,因民组中从含铜赤(磁)铁矿→含铜(沉)凝灰岩→准同生含铜赤铁矿角砾岩→含铜热水沉积岩→含铜磁铁碳酸盐岩(硅质岩)为成矿温度逐渐降低的喷流、热水沉积成矿系列,具有从中高温热液喷流成矿→中温、中低温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中低温热水改造成矿的变化特征;包裹体气液比值低也说明含矿热卤水喷流时有一定的海水深度,较高海水压力阻止了含矿热水发生沸腾。

包裹体盐度数据表明,因民组中以含铜热水沉积岩的盐度最高,达37%,赤铁矿角砾岩中石英和含铜硅质岩的盐度分别为13.3%、7.25%,反映了中高—中低盐度的热水成矿特征;叠加改造期热卤水盐度最低,仅为1.7%,显示有大量大气降水加入。

前人对包裹体成分测试数据(表2-5)显示,赤铁矿中包裹体类型为Na+-Ca2+-Cl-型,w(Na+)/w(K+)>1、w(F-)/w(Cl-)<1、w(Ca2+)/w(Mg2+)1,这和富Na+质的海相火山岩中较浅部的热卤水密切相关;含铜准同生角砾岩斑铜矿中的包裹体类型为K+-Ca2+(Mg2+)-F-型,w(Na+)/w(K+)<1、w(F-)/w(Cl+)>1,富K+、F-和CO2,反映出其成矿流体与含挥发组分(F-、CO2)较高的深部热卤水有关;含铜磁铁碳酸盐岩的包裹体类型为K+-Ca2+-Cl-型,成矿流体与富K的热卤水有关;而脉状含铜碳酸盐岩的包裹体类型为Na+-Ca2+-Cl-型,显示与浅部热卤水关系密切(何知礼,1982)。

表2-5 因民组铜(铁)矿体矿物包裹体成分及参数值表

从地质背景和成矿环境角度,并根据海槽裂谷演化过程、含矿岩系的热水喷流沉积特征和矿石组构推测,因民组喷流沉积时水体深度可达500m,这样的海水深度才能阻止含矿热卤水沸腾和扩散;由包裹体成分中的H2O、Na及气相组分CO2、CO、CH4、H2、N2计算而得的成矿介质的pH<7(为3.62~4.78),呈酸性—弱酸性,Eh均<0(为-0.16~-0.291V),属弱还原环境,均有利于热水中矿质的凝聚沉淀富集。相对而言,因民组中从含铜赤铁矿 含铜准同生角砾岩—含铜磁铁碳酸盐岩—含铜硅质岩的成矿过程,具有水体深度逐渐变浅,压力逐渐降低,PH 减小,趋于酸性的特征;Eh则变化不大,处于弱还原环境下。

2.落雪组中铜矿床

前人对落雪组中矿物包裹体测试资料显示,东川矿区落雪组中铜矿石或围岩的白云石、石英中的包裹体体积均很小,为1~2μm,气液比一般为5%~10%。硅质条带中石英的包裹体液相成分pH=6.8,Eh=52.71mV,主要离子组成:c(Na+)=1.46×10-6mol/L、c(Mg2+)=5.090-6mol/L、

、c(Cl)=3.95×10-6mol/L,气相成分主要为CO2(14.26mL/100g)、CO(144.46mL/100g)。含NaCl、KCl子晶的包裹体极少见。

落雪组下段包裹体均一法测试温度为200℃,上段包裹体均一法测试温度为110~214℃,平均为148℃,其中特征性的马尾丝铜矿石均一法测试温度为120℃。如果按矿石后期改造程度划分,东川地区改造程度弱的铜矿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9~209℃,平均值169℃,含盐度(w(NaCl)=16.7%;改造程度强的脉状铜矿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1~290℃,平均值为230℃,含盐度=19.1%,说明有热液参与后期成矿改造,属低温偏中温介质。

汤丹矿区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落雪矿区基本相同,以纯液相包裹体为主,另有少量气相、含液CO2气相、含子晶和含有机质包裹体等类型,包裹体成分中,甲烷(CH4)的质量分数以汤丹地区最高。

相对而言,含NaCl子晶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及密度稍高。例如在整合块状矿体中,含NaCl子晶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0℃,平均盐度为34%,相对密度大于1.10;而液态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相对密度分别为206.5~213.6℃、10.2%~15.4%、0.95~1.01;在脉状矿体中,含NaCl子晶包裹体的均一温度230~310℃,平均盐度为33.5%~38%,相对密度≥1.12,而液态包裹体的相应值则分别为225.3~300℃,9%~19.3%,0.90~0.99。若以块状铜矿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值169℃为参照系,则马尾丝状铜矿石仅120℃,而藻白云岩达214℃,为容矿岩层中成矿介质温度最高者;泥晶白云岩次之,为200℃,而硅质岩及硅质白云岩仅110~177℃。整合块状铜矿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值169℃,明显低于脉状铜矿石包裹体平均值230℃;就含盐度比较,前者平均值为16.7%,后者为19.1%,两者相近,以马尾丝状铜矿石最高,达25.68%。

禄丰大美厂矿区的8件石英、方解石的包裹体测定结果,气相占80%~90%,大小为2.5~10μm,均一法测温值除1件波动变化过大外(为151~360℃),其余均为156~279℃。对12件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包裹体样作爆裂法测温,有7件包裹体无爆裂峰,另5件变化幅度大,其中3件为210~355℃,2件为169~295℃,规律性不明显,但也反映出本区矿体受后期叠加改造作用很强烈,成矿介质温度较高,且波动范围较大。

本次在大美厂西南方向的禄丰冷水沟矿区所取的4件含矿白云岩的石英包裹体样品测试结果(表2-6)显示,包裹体均为气液两相原生包裹体,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包裹体多呈长条状、椭圆状或不规则状,大小一般为2.2μm×5.6μm~5.2μm×13.2μm,冰点温度为-0.5~-1.1℃,均一温度为95.7~317.5℃;盐度为0.88%~1.91%,密度为0.70~0.97g/cm3,均一压力为1.51~108.19bar

bar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b ar=105Pa。

;推算的成矿深度值离差较大,最大成矿深度为408.48m。上述结果显示出冷水沟矿区的矿体成矿介质温度较高,且波动范围较大,成矿环境为热水沉积环境,矿体同样遭受了很强烈的后期叠加改造、再造作用。

表2-6 落雪组铜矿体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计算表(冷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