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国内外构造地质学家

2025-05-17 04:00: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许志琴,构造地质学家。1941年出生于上海市,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常委。
  发表了专著8部,论文200余篇,多次获优秀论文奖及部级科技奖,培养研究生20余名。曾获 “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1年和2004年分别获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继亮,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和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济南市人,1939年7月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1986~1987年曾作为访问学者到瑞士苏理世高等理工大学学习和考察阿尔卑斯造山带地质学并与中国造山带作对比研究。研究领域从沉积、石油地质、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蛇绿岩岩石学和中尺度构造地质学而转向大地构造学。碰撞大地构造学正是建立在这种多学科的基础之上。他有著作和论文90余种,培养硕士生4名,博士生10名,指导博士后两名。
  本世纪60年代倡起的一场地球科学革命,否定了认为大陆由来不动、大洋地壳老于大陆地壳的传统的固定论,建立了海底扩张学说,复活了大陆漂移说,并提出了板块构造,作为新全球构造理论。
1859年霍尔在研究北美地质时,发现阿巴拉契亚山脉古生代沉积区具槽形特征。他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因沉积重力负荷而致下沉,1873年丹纳把这种槽形构造命名为地槽,并认为是地球因冷缩而在大陆边绕出现的塌陷带。地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构造地质学的起点。

1887年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的概念。1883~1909年修斯在收缩说的基础上完成巨著《地球的面貌》,书中突出了地质学的全球观点,同时还发展了沉积建造的时空分带理论,使地槽地台学说得以建立,并奠定了20世纪前半叶的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泰勒1910年讨论了欧亚大陆第三纪山脉弧形向南突出,1912年魏格纳有关大陆起源的论述,使大陆漂移思想形成了大陆漂移说。因此,在20年代前后,在地质学中开始了以地槽学说为代表的垂直论,与以大陆漂移说为代表的水平论有关主要构造运动方式之争,并把垂直论与大陆位置相对固定相联系,称为固定论,而水平论固有大陆长距离漂移的认识,称为活动论。

1928年霍姆斯提出地壳以下物质热对流的假说,用以解释大陆漂移。1930~1933年哈尔曼和范·贝美伦提出的重力与波动说,解释造山物质的运动规律。

施蒂勒1924年提出了造山期及其同时性,支持了地槽学说的造山理论。1936年他把地槽进一步划分为正地槽和准地槽,其后又把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构造地质学在造山作用理论与岩石建造学说等方面的重大发展,进而使地槽地台学说成为20世纪50年代地质科学的主导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由赫斯首先提出的海底扩张说,以及由转换断层证实岩石圈运动符合描述刚体球面转动规律的欧勒定律,确立了岩石圈板块构造学,并被誉为现代地球科学理论的一次革命,从而引起对地质学中原有的基本原则和规律重新思考和再认识,也促进了构造地质学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