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国家的核政策。
众所周知,原子弹等核武器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们的使用属于战略问题。我们可以从各个有核国家的核政策上看出一些端倪。
美国和苏联在拥有核武器后以谋求和巩固世界霸权为目的,对无核国家进行核垄断、核讹诈,对彼此进行核遏制。核讹诈就是以核弹为筹码,对无核国家施加压力,甚至于用所谓核保护伞的形式直接或间接侵犯被保护国的国家主权,由此来获得利益并提升国际地位。核遏制就是对有核国家,加速自己的核弹质量和数量,美苏双方开始核军备竞赛之后,有过开始阶段,发展阶段,确保互相摧毁阶段(恐怖),冷却阶段和最后的苏联解体。
以上是背景
我国由于大国地位的需要,发展核弹势在必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便通过自力更生、人才引进、国际合作等各种方法发展自己的核技术。中苏之间曾经有过有限的核技术交流(主要是苏方有限制),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社会空前孤立,面对美苏双方的核讹诈,研制核弹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在最困难的时期中央仍然没有放弃经费投入,而中国的两弹也极大地提升了国人的地位和自豪感。
核弹研制成功后,中国外交依然没有起色,国内由于各种“活动”导致常规国防实力低下,这时采用攻势外交显然是幼稚的,因此,中国提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口号,采用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需要通过各种努力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在台湾问题上采用拖延战术,对各种主权纠纷采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法,与之对应的核政策也没有必要进行改变。
总之,战略层次的问题是服务于整个国家利益的,在中国经济发展到相应水平,在世界各地都建立起广泛的利益关系时,为了保护海外利益,国防政策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支撑这一观点的还有俄罗斯的核政策改变和亚丁湾护航。
手机打字,太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