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荫浓夏日长
周末和女儿去滨河公园的时候,惊喜地发现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了。
粉红的荷花,远远望去,如羞涩的少女般亭亭玉立在翠绿的荷叶中间,走近前,有的已经盛开,粉色的花瓣透着万般的娇羞,有的含苞欲放,也有的刚刚长出小花苞,有淡淡清香飘入鼻中,在白花花的阳光下让人的心底一阵柔软。
女儿开心地蹲在荷花池旁边,看看这朵,闻闻那朵,又不时地喊着:“妈妈,快看,蜻蜓在水面上飞呢!”“妈妈,蝴蝶来采荷花的花蜜了。”“妈妈,水里有小鱼呢!”
我在树阴下坐着,看着女儿的背影,蓦地想起了去年暑假行走西湖时,西湖里接天连碧的荷叶和开得淋淋漓漓的荷花,不由轻声念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来。
女儿听到,蹦蹦跳跳来到我身边:“妈妈,你念的是什么?”
我笑着说:“是写荷花的一首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叶满湖,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贴水映日,显出与众不同的艳红。”我解释着诗句的意思。
女儿静静地听着,跟着我轻声地读,感叹道:“好美的荷花啊!我知道了,荷花是开在夏天的花,有了这么热的太阳,才会有荷花开放呢!”
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天还没有要黑的迹象,看日历,突然惊醒,炎炎夏日,夏至就要到了。
(二)
2010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初十,太阳到达黄经90度,夏至到了。
《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至者,极也,夏至就是夏天到了。从这一天起,一年里最热的伏天就开始了。
再有六天就是期末考试的日子,考试的气氛已是很浓,正如这酷夏的天气般炙烤着每个人的心。教室里电扇拼命地转着,似乎也没增添几分清凉。我从后门走进教室,想着怎样和孩子们开始夏至日的谈话。
突然杨家栋追上我,递给我一个小本子,打开一看,上面整齐地摘抄着夏至的由来,谚语、风俗和相关的诗词,心里涌上一丝感动,这样紧张的复习时刻,有这么用心的孩子和家长,节气似乎已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孩子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已经告诉我,他们早已在盼望着这个日子了。
“夏——至。”齐刷刷地声音。
“老师,我妈妈告诉我,夏至这天是我们这里白天最长的一天。”王可有些迫不及待地说。
“是啊,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我解释着。
“老师,我还知道,夏至也有三侯,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意思是说,夏至日到了,人们可以割鹿角了,自然界中的蝉儿开始鸣叫了,半夏、木槿也开始开花了。”杨捷摇头晃脑地给大家读着。
“啊,蝉开始叫了。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里。”不知是谁起了个头,课文里袁枚的《所见》已在教室里回荡开来了。
“老师,我看到池塘里的荷花开了,粉红色的,好漂亮啊!”王可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大喊起来。
“还有,我回家的路上,见田地里的玉米都发芽了,长出这么高了。”赵振奕用手比划着玉米苗的高度。
“是啊,晚上去滨河公园的时候,池塘里青蛙的叫声越来越响亮了。”
“我在家写作业的时候,都有小蛾子飞到我的房间里去了。”
“还有苍蝇和蚊子也多起来了,我不喜欢它们,嗡嗡嗡地,好烦人啊!”
“所以,你要讲卫生啊,苍蝇和蚊子最喜欢去脏的地方了,干净的地方它们都不敢去。”
“呵呵,哈哈。……”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话题又被扯远了。
看着孩子们在紧张地复习时候也能如此开心,本想开口制止维持纪律,突然作罢,坐在一边看着他们疯闹起来。
“我觉得夏至的谚语很有意思。”张恒铭拿起本子念了起来。“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三庚数头伏。’‘不过夏至不热。’‘夏至有雷三伏热。’”
“这些谚语告诉我们夏至时候,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不是最热的时候,有谚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像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一样,夏至后我们也将进入三伏天。”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我的解释,开心地笑了。
(三)
“老师,冬至我们背了《冬九九》,夏至有没有《夏九九》啊?”随着赵昕迪的一声提问,孩子们都笑了起来。
“有的。”我微笑着回答。幻灯片上出示了《夏九九》的歌谣。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
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不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九九”是我国民间长期沿用的一种节令名称,它是将冬至与夏至后的81天分为9个阶段,每个阶段为9天,从“一九”、“二九”,一直到“九九”。夏至以后称为“夏九九”。孩子们读着这朗朗上口的歌谣,似乎已经看到了夏至后天气的变化。
“老师,四九的时候是不是最热了啊?房顶都晒透了。”
“四九时候,就到大暑了,我们都放暑假了,那时候就是最热的时候呢。”
“夏九九一过完,冬天可就到了,过得好快啊!冬至好像才刚刚过去呢!”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四九五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孩子们又背起了《冬九九》。
《冬九九》和《夏九九》,对立的两个节气,其中又也有它们的相同之处,孩子们走在《冬九九》的回忆里,似乎看到了走在农历天空的第一天,不知不觉中,节气已走过了一半了。
突然间,读着读着,心里有些酸楚,有些留恋,时光是如此匆匆。
(四)
《夏九九》后,关于夏至的节气之旅本应该结束了,只是在这炎热的夏日,在这紧张复习的时刻,高骈的《山亭夏日》在我的脑子显现,很希望这首诗可以带给自己和孩子们一些清凉,夏日除了酷热难当外,仍会有“满架蔷薇一院香”的静谧与安详。
山亭夏日
【唐】高骈(pián)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dào)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微风轻拂水晶帘,吹动满庭花香。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美妙而逼真。
当这曼妙的山亭夏景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都陶醉在这夏至的清凉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