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此来衡量债务资本的安全程度。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8-1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解: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经营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也称为已获利息倍数或利息偿付倍数。
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数 = 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费用
= (税前利润 + 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 (税后利润 + 所得税 +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的利润。它可以用“利润总额加利息费用”来测算,也可以用“净利润加所得税、利息费用”来测算。由于我国企业财务报表中“利息费用”没有单独列示,而是包含在“财务费用”中,所以在计算时,可以用”财务费用“近似替代”利息费用“。
之所以在公式的分子上要把利息费用加回到净利润中,是因为如果扣除了利息费用,就会低估偿付利息的能力,而所得税费用是在支付利息费用后才计算的,所以它不影响利息支付的安全性。
∴利息保障倍数 = (利润总额 +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 (净利润 + 所得税费用 +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