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大同位置在东半球
地理位置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北邻内蒙,东望河北、距北京380公里,南离太原市352公里,实为首都之屏障、全晋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大同曾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在清代以前无不派名将镇守,既防外来侵略又保京师安危,被誉为“北方锁钥”。今日的大同,是京包、同蒲两大铁路的交汇点,大秦铁路的起点,居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为我国当代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由于大同位于我国中部偏东,交通运输相对发达,不仅在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在对苏、蒙边境贸易上,有着巨大潜能。
环境变迁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大同一带是一片浩瀚的湖水,考古工作者把这个湖叫“大同湖”,它是个封闭的内陆湖。那时候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参天乔木遍布湖畔。野马、披毛犀、大角鹿在这里追逐奔驰;多刺鱼、鲤鱼在湖中自由嬉戏。据考古工作者考证: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和干湿交替,大同湖发生过无数次变化,最后于数万年前悄然消逝了。
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详细记载了魏都大同城的环境状况。在《云中郡志》中还记载着大同景物“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点缀。……挹其芳澜,郁葱可冷。”这些都说明过去的大同地区曾经是草木丰盛、风景秀丽的好地方。
大同山水
大同地区周围群山环列,有采凉山、马铺山、金山、半稔山、六棱山、禅房山、七峰山、西岩寺山、武周山、雷公山、野狐岭、孤山、方山等,北连阴山、南接恒岳,海拔都在一千至两千米之间。若以画家“春山淡冶而如笑”的笔法,恐怕难以很好地再现这种重峦叠嶂的嵯峨雄伟。另外,在群山之中,有镇川、云冈、口泉三条峪沟婉蜒贯穿其间,成为连接市境的三条主要通道。
大同河流大大小小多达二十几条,象蒲扇般伸展于全境,并全部交汇于桑干河。主要河流有:御河、十里河、口泉河、甘河,及较小的淤泥河、西溪涧、玉母河、四河、镇川河、卷子河、开山口河等,由于它们均为季节性河流,所以冬夏河水流量悬殊,平时水不及膝,有时甚至干涸。这些涓涓细流的河水,流程也短,绝无“波涛万里堆琉璃”之景致,不过,倒也以其短小玲珑别具特色。除河流外,大同还有城东的文瀛湖,湖面开阔(约六千亩)、波澄一镜,不仅是大同市的主要产鱼区,而且是美丽的湖滨游览胜地。此外,还有几个山水相映、景色旖旎的好地方,如新荣区赵家窑水库、城南的水泉湾(古称柳泉湾)等。
宋代诗人翁卷曾留下这样的诗句:“闲来上山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野望》)但愿人们都能忙里偷闲,走出城郭,与迎寒关暑的大同山水交个朋友,以体味自然之趣。
大同气候
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令人喜爱。
春季里气温回升很快,平均气温6.5~9.1℃,总是乍暖还寒。多大风,降雨较少,平均降水量仅为56.1mm,占年降水量的14.6%。三北防护林工程初具规模以后,大同春季的“黄雾”(风沙)天气已经减少,一旦尘土飞扬,姑娘、小孩出门,常用薄且透明的纱巾把头部上下裹住,形成五颜六色的缤纷流动。南方的春天往往有如酥的小雨相伴而来;大同的春季却常飞雪相随,且下且化。
夏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9~21.8℃之间,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为246.9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3%;人们常说“万紫千红总是春”,但大同万紫千红之时却在夏季。大同的夏天凉爽舒适,多温和的东南风,旅游者们多于夏季来此避暑胜地观光。
秋季来临后气温便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5.8~8.4℃之间,平均降水量为72.96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这时碧空万里、天高气爽。微微的清寒,颇令人感到惬意。一般在九月下旬就出现霜冻(终霜期却是第二年的四月)。
冬季较春夏秋三季就显得漫长了,它长达四个多月,盛行西北风,日短天寒。平均气温在-12.8~-6.3℃之间,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是-11.3℃。冬季会下几场雪,使整个城市银装素裹,平均降水量为8.06mm,占全年降水量的2.1%。此季虽然户外寒冷,1967年1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竟达-29.1℃,但本地人们工作、学习、娱乐场所及住宅,皆有暖气或火炉取暖,室内十分温暖,反而比南方宜人。
平均标高渤海高程1056米的大同,其四季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不仅减少了单调、增加了情趣、给人们带来了换季的兴奋,而且是发酵工业的极为理想的环境,很少杂菌干扰。这里昼夜温差大,有许多高寒作物及药材,产量虽小,品质却十分优良;年日照时数较长,平均日照时数为2821.6小时,光能利用潜力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