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提芬·南斯威克(Steven M.Southwick)与丹尼斯·查尼(Dennis S.Charney)作为美国心理学界研究韧性问题最重要的学者。他们采访了大量难以想象的创伤遭遇者,在深入理解受访者的基础上给出了10个增强韧性的关键要素。韧性虽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它也可以像健身房里的肌肉一样,在合理的锻炼之后变得更强。
整理|彭予阳
增强心理韧性的10个关键要素
乐观主义
乐观者倾向于相信生活是光明的,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乐观者对未来有更好的期待,这种期待在面对困难时能促使他们寻求对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坐以待毙。乐观者也有更开阔的思维——消极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增强生理性唤起,这种唤起会缩小人的注意力范围;而积极情绪则相反,它让注意力和行动得到舒展,让我们更有创造力、灵活且包容。这有利于人们采取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更广阔的格局中衡量现状。
乐观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现实的准确评估。海伦·凯勒曾说:乐观是在看到邪恶之后,仍旧相信善的力量并愿意与善为伍。
想要增强韧性就要首先学会乐观。第一步是学会识别自己的消极想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有一些技巧可以提供辅助,比如每天将令人感到积极的想法列在纸上,在心中重复几遍;再比如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成功的自我形象,并永远铭记在心。无论事情看起来有多糟糕,都要时刻想象成功。
恐惧
学会应对恐惧能够增强韧性。
短暂的恐惧是有利的,这将有助于提高你的敏锐度和注意力。当你一点都不害怕的时候,错误就会发生,你会认为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但当你感到有点害怕的时候,就会重新检视自己,确保事情按照应有的方式发展,然后在考验中进步。
但长期处于恐惧或警惕的慢性压力下则是有害的,这将会产生失眠、免疫力低下等生理性症状,还会影响你的理性决策。想要克服这种恐惧的首要前提是承认它,接受人人都会感到恐惧这一事实;其次通过调节将恐惧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比如专注于自己要完成的任务与目标。由于大部分恐惧来自于未知,更多地了解你所恐惧的事物也有助于缓解它。与他人共同面对恐惧则可以增强人们跨越恐惧的能力。
同时,你需要学会的是进入恐惧内部,观察内心的恐惧是如何生长,又如何消退的。如果你试图逃跑,而不是直面或拥抱你的恐惧,你就不会观察到它的本质,也不会有机会找到出路。
道德勇气
树立更高的道德标准、锤炼自己的道德勇气,有助于增强人们的韧性。
道德勇气指的是人们拥有一套价值观并认识到坚持这些价值观可能面临的危险,人们愿意忍受这种危险并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写道:“我们通过做正义的行为而变得正义,通过做有节制的行为而变得温和,通过做勇敢的行为而变得勇敢。”
想要提高道德勇气首先要对自己的价值观足够坦诚,你可以通过一些疑问来进行犀利的自我评估。我的价值观是什么?哪个对我来说最重要?我是否遵循这些原则?我有动力去改变我的价值观吗?其次可以与道德感高的朋友就日常困境进行讨论,你将会更加明白对方的思考立场和方式。最后,要不断地实践自己的道德观,你并不用到处寻找需要道德勇气的情况,这些情况每天都围绕着我们每个人。
宗教信仰
上帝就像一位父亲。宗教信仰能够给人们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帮其渡过难关。信仰上帝让人们确信存在一个至高者陪伴自己,无论如何他都在那里,他知道我的处境,并和我一同承受痛苦,战胜苦难。我相信降身于我的苦难是有其原因及意义的,我的痛苦使我更接近本质,让我意识到我和某种更伟大的东西相连。这些想法都能给人们带来坚定与安宁。
不信奉宗教的人也可以通过相似的行为达到这种体验。比如祈祷,祈祷并不是祈求某个至高者给自己的回应,你甚至可以对着墙、树或其他任何事物说话。人们在祈祷中敞开心扉,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现状。
宗教信仰的另一个好处是教会人们宽恕。人们从创伤事件中走出来的标志之一就是宽恕。宽恕自己可以摆脱自责和内疚的心理;宽恕施害者则代表对受害者身份的抛弃,转身进入到日常生活。“上帝降雨给好人,也降雨给恶人”,拥有这种观念的人,宽恕会更容易些。
社会支持
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健康成长,人们需要别人。拥有健全的社交网络与良好的亲密关系会让人在面对压力与危险的时候增强力量,相互依赖非但不代表软弱,反而是提供韧性的源泉。
在遭遇困难时人们要学会寻找支持,这并不意味着你是在被动地等待援助。你要学会主动打开自己,让他人进入到自己心中。这种打开也会使得双方建立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更进一步地巩固彼此的联结。
你要学会评估和加强你的社会支持。询问自己:如果遭遇了情感不顺是否有可以哭诉的对象?如果你此刻被公司开除,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即使发现你现在的社交网络很小很弱也不必惶恐,从向你的朋友微笑着说“你好”开始逐步增强你的网络,多参加一些你感兴趣的社交聚会。有效的社会支持通常需要超越表面的真诚沟通,与琐碎或闲聊的对话相比,深刻问题与有主题的交谈会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榜样
榜样提供了参照系,像指南针一样指引着人们走出困难。除了父母外,榜样可以包括亲戚、老师、教练。他们可能年龄较大或与自己同龄,榜样甚至可以是孩子。在一些家庭中,有韧性的榜样可以跨越几代人,坚强的祖父祖母会生出坚强的儿子和女儿,而女儿反过来又会抚养自己坚强的孩子。与自己有过相似经历的榜样对我们的帮助更大,他们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我经历过,如果我能做到,你也能。”
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可以通过建模的方式完成。观察榜样的行为举止,并将其化约为一些处事准则。尝试将榜样身上的复杂品质分解成简单的组成要素,每次只关注其中一个要素。同时,加强练习。遇到问题时,通过想象自己拥有与榜样相似的态度、风格或行为来进行决策。最后,尽可能地去获得建设性的反馈。让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指出你的行为和你试图模仿的行为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以上所讲的是科学且精准的模仿方法,当然,即使不知道这种方法,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获得与榜样的接近。有时候人们不止一个榜样,而是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参照对象。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带来身体的健康,还对人们的心理有所助益。
研究人员对111个相关研究的结果进行梳理,并得出结论认为,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注意力、提高计划和决策能力、增强记忆力,还在抗抑郁、抗焦虑和压力保护等方面产生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往往忽视体育锻炼,并采用了一种危险的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这将会带来巨大隐患。
想要通过锻炼增强自己的韧性就需要不断挑战自己,而不是仅仅完成常规项目。它涉及不断突破力量和耐力的极限。评估你身体所能承受的压力,并每次进行适当的突破,这有时需要专业人员的协助。过于温和的压力不会带来增长,而仅仅是维持,甚至是下降。然而,太多的压力也会导致衰弱,有时甚至会导致身体或情绪的崩溃。
同时也要注意给身体一定的机会恢复,这包括营养的补给、保证足够的睡眠。身体不仅仅是灵魂的工具,它是你的伙伴,更是灵魂的一部分。
训练大脑
大脑比我们想象得拥有更强的可塑性。在日常中被积极使用的神经元倾向于与其他细胞建立更多联系,并更有效地传递信息。这种“依赖于使用”的神经可塑性已经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得到证实。对大脑的训练包括智力训练及情感训练,这在面对挑战时都能为我们战胜困难提供帮助。
“任天堂”曾推出过一系列“大脑时代”的游戏,口号是“每天花几分钟训练你的大脑”。尽管这未被科学证实真的有效,但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其中包括了数学挑战(如计算)、语言挑战(如单词列表)和空间挑战(如迷宫)等内容,针对的是人们的记忆力、决策推理、处理信息等能力的训练。
情感训练主要是指控制情绪的能力。如果情绪起伏过大,会使得我们分配太少的精力去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更多的精力被用来内耗。冥想和正念训练能够提供帮助。正念意味着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去关注事物,这种方式是有目的的、当下的、非批判的。通过这样的练习,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观照负面情绪,而不是冲动地对它们采取行动。
认知灵活性
有韧性的人往往灵活多变,他们可以根据压力调整自己的反应,而不是拘泥于特定的应对方式。学会接受是认知灵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并不是消极放弃,而是准确评估现实。区分不可改变的障碍及能够做出调试的出路。不浪费时间在“撞南墙”上,而是在有可能改变的地方积极进取。
其次要学会重建认知。重新评价那些我们认为是消极的事件,从创伤和悲剧中提取积极意义,从受害者变为幸存者,乃至帮助他人的助人者。被击败或遭遇困难并不意味着出局,而是生活给了我们新的竞争与新的机会。
幽默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幽默代表着某种觉醒,它可以犀利地拆穿我们的行为与反应的真正意义,动摇它们的基础并引发质疑。幽默提供了远距离观看问题的可能,它不否认痛苦与恐惧,但总能将正面和负面同时包裹在话语里。学会幽默并与幽默的人相处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
意义与使命
卡尔·荣格在《人与他的象征》中写道:“当人确信它们是有原因的,他就能忍受最难以置信的艰难。”当被召唤去捍卫一个宝贵的想法,为一个有价值的事业挺身而出时,也许你会被自己内在的韧性震惊。
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可以选择把不幸变成帮助他人的跳板,在这样一种身份转换中赋予生活目的。人类的特质就是能够把个人的悲剧变成胜利,把自己的困境变成人类的成就。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定期重新评估我们的天赋与实力,尤其是当遭遇挫折或重大事件震撼了原有世界观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现有选择的了解,我们的生活抱负也会随之改变,在调试目标的过程中体会自我的成长。我们要学会远距离地观察自己,对自己拥有清醒的审视与认知。我们也要学会放弃自己,把注意力从自我挪到意义与使命上,关注他人,为他人付出并以此获得力量。
心理韧性的内部因素有哪些?韧性,英文为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引申为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
中文名
心理韧性
外文名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应用学科
心理学
快速
导航
影响因素研究范式测量工具
定义来源
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美国,但各国研究者对科学意义上韧性的概念还未取得共识,如何将这个术语翻译成中文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译为“心理弹性”、“回复力”、“压弹”、“复原力”,韩国的护理学家们则译为“回复力”、“克服力”、“弹力性”、“强韧性”等。
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当前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1,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如,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2,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心理韧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3,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韧性是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1]
影响因素
第一,个性因素。指个体内部的有助于逆境中的个体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
第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更大的社会范围的积极因素。首先是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是压弹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氛围也是压弹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的学校氛围、学校的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等对于压弹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是社区环境因素。社区环境同样被认为对压弹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成长于较差社区的孩子比成长于较好社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消极的适应结果
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美国,但各国研究者对科学意义上韧性的概念还未取得共识,如何将这个术语翻译成中文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译为“心理弹性”、“回复力”、“压弹”、“复原力”,韩国的护理学家们则译为“回复力”、“克服力”、“弹力性”、“强韧性”等。
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1,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如,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2,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心理韧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3,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韧性是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影响因素
第一,个性因素。指个体内部的有助于逆境中的个体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
第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更大的社会范围的积极因素。首先是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是压弹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氛围也是压弹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的学校氛围、学校的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等对于压弹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是社区环境因素。社区环境同样被认为对压弹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成长于较差社区的孩子比成长于较好社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消极的适应结果
研究范式
1.变量为中心范式
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已有的研究,Masten总结出了三类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分别是直接关系模型、间接关系模型和交互关系模型。
2.被试为中心范式
被试为中心的研究关注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变量,试图弄清楚自然情境下心理韧性的结构模式,这很像精神病学中的分类系统,将各种症状组织成一种精神障碍模式。大多数被试为中心的研究试图通过多元标准鉴别出在高危和低危生活环境中具有良好适应模式的人群和具有不良适应模式的人群,从而考察是什么
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英文为Resilience,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先引申为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
中文名
心理韧性
外文名
Resilience
发源地
美国
影响因素
个性因素等!定义来源
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美国,但各国研究者对科学意义上韧性的概念还未取得共识,如何将这个术语翻译成中文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台湾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译为“心理弹性”、“回复力”、“压弹”、“复原力”,韩国的护理学家们则译为“回复力”、“克服力”、“弹力性”、“强韧性”等。
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1,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如,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2,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心理韧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3,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心理韧性是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影响因素
第一,个性因素。指个体内部的有助于逆境中的个体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
第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更大的社会范围的积极因素。首先是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是压弹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氛围也是压弹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的学校氛围、学校的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等对于压弹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是社区环境因素。社区环境同样被认为对压弹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成长于较差社区的孩子比成长于较好社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消极的适应结果
研究范式
1.变量为中心范式
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已有的研究,Masten总结出了三类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分别是直接关系模型、间接关系模型和交互关系模型。
2.被试为中心范式
被试为中心的研究关注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变量,试图弄清楚自然情境下心理韧性的结构模式,这很像精神病学中的分类系统,将各种症状组织成一种精神障碍模式。大多数被试为中心的研究试图通过多元标准鉴别出在高危和低危生活环境中具有良好适应模式的人群和具有不良适应模式的人群,从而考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适应结果的不同。经典的被试为中心的心理韧性研究是通过比较在相同危险环境中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的被试组来进行的。
测量工具
韧性量表
护理学家Wagnild和Young曾经对成功应对重大挫折的女性被试进行访谈,开发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这是目前应用得最早、也最广泛的量表,量表包括情绪指标和认知指标,如个人能力(独立、自信、决心、策略、忍耐性、控制感、坚持等)、接受自我和生活(包括适应力、灵活、平衡)等。Block和Kremen编制的自我韧性量表(ER89)也是以成人群体为样本编制的,一共由14个自呈条目组成,分四级记分,每一条目都涉及个性的某些方面,因题目简约、题量少而受到欢迎。
慢性病儿童韧性量表
韩国护理学家Kim,D.H以Mandelco&Peery的系统模型(Or-ganizational frame work of resilience)为理论依据,开发研制了慢性病患儿韧性量表。Kim,D.H通过202名慢性病患儿及其母亲的访谈、专家咨询开发并验证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此量表共32个条目,包括个体内在特性10个条目,应对方式12个条目,人际关系10个条目,分四级记分,每一个条目内容简单清晰,适合儿童特点,受到护理学界的认可。
健康青少年韧性量表
Constantine等根据自己对韧性的理论构想编制了健康青少年韧性评定问卷,共有60个项目,下辖19个纬度,并将韧性分成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其中,外在保护因子存在于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当中;而内在保护因子指个体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