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你看资治通鉴,慕容姓与好几个国家建国有关部门呢!都是鲜卑族的!前燕后燕,前赵后赵都有慕容姓的踪影!
前燕朝廷之中以汉语为官话,乃无疑之事实。前燕的官吏绝大多数是皇室、鲜卑贵族和汉族士大夫,这些人都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据史料记载,慕容皝时期,不仅招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而且慕容皝“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诫》十五篇,以教胄子”(《晋书》卷一0九《慕容皝载记》,第2826页)慕容儁(319-360)时亦“立小学于显贤里以教胄子”。(《晋书》卷一一0《慕容儁载记》,第2840页)前燕从未象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那样在朝廷之上禁止鲜卑语,实乃因为前燕一贯通用汉语。此固慕容鲜卑比拓跋鲜卑汉化更早、更深之标志。但是,鲜卑语在慕容鲜卑之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确也有证可稽。比如,慕容鲜卑在十六国时期均保持鲜卑姓。可考的部分鲜卑姓有:
慕容:此乃皇姓,不赘。
慕舆:与慕容同音而异译。《元和姓纂》说:“鲜卑慕容氏,音讹为慕舆氏。”(林宝《元和姓纂》卷八,《四库全书》册89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9页)我觉得此仅慕舆氏得姓原因之一;仅以用音之讹不能解释慕舆氏从皇姓中分化出来之全部原因,这种姓氏之分化应有其历史内容。譬秃发氏之于拓跋氏,本亦同姓,但部落分离迁徙,遂别为二,故其姓发音虽同,译为汉字则有别。慕舆氏之与慕容氏汉译不同,盖亦因曾经离析。观吐谷浑从慕容部落中分离之史实,可作此推测。
乙氏:《宋书》九六《鲜卑吐谷浑传》记载:“浑与廆二部俱牧马,马斗相伤,廆怒。(中略)浑于是拥马西行,日移一顿,顿八十里。经书顿,廆悔悟,深自咎责,遣旧父老及长史乙那楼追浑令还。”(《宋书》九六《鲜卑吐谷浑传》,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69页)此长史乙那楼为贵姓无疑。至前燕慕容皝时,有护军乙逸。(《晋书》卷一0九《慕容皝载记》:“襄平令王冰、将军孙机以辽东叛于皝,东夷校尉封抽、护军乙逸、辽东相韩矫、玄菟太守高诩等弃城奔还。”第2816页)及至慕容盛时,又有段部首领兰汗妻乙氏。(《晋书》卷一二四《慕容盛载记》:“(慕容)宝为兰汗所杀,盛驰进赴哀,将军张真固谏以为不可。盛曰:‘我今投命,告以哀穷。汗性愚近,必顾念婚姻,不忍害我。(中略)’遂入赴哀。汗妻乙氏泣涕请盛。”(第3099页)
屈突氏、悉罗氏:《魏书》卷九五《慕容暐传》:“暐令其帅悉罗腾、屈突铁侯等潜告之(谋反)。”(《魏书》卷九五《慕容暐传》,第2063页)屈突氏至北魏改为屈氏。
可足浑氏:《晋书》卷一一0《慕容儁载记》:“立其妻可足浑辑补》卷二八《慕容暐传》:“(建熙)十年四月,立贵妃可足浑氏为皇后。”(第224页)《通鉴》卷一〇五“太元八年”:“慕容垂济河焚桥,有众三万,留辽东鲜卑可足浑谭集兵于河内之沙城。”(《通鉴》卷一〇五“晋孝武太元八年”,第3319页)
辟闾氏:《晋书·慕容德载记》:“德遣使喻齐郡太守辟闾浑,浑不从。”(《晋书》卷一二七《慕容德载记》,第3166页)此辟闾浑当是鲜卑人。
勒马氏:《通鉴》卷一〇八“晋孝武太元十九年”:慕容垂出征西燕,西燕皇帝慕容永“遣从子征东将军小逸豆归、镇东将军王次多、右将军勒马驹帅众万馀人戍之。”(《资治通鉴》卷一〇八“晋孝武太元十九年”,第3413页)
斛谷氏:《晋书》卷一二八《慕容超载记》:“遣其将斛谷提、公孙归等率骑寇宿豫,陷之。”(《晋书》卷一二八《慕容超载记》,第3180页)
吴提(染)氏、仇尼氏:《通鉴》卷一〇九“隆安元年”:“(夏四月,慕容)会遣其党仇尼归、吴提染干帅壮士二十馀人,分道袭(慕容)农。” (《资治通鉴》卷一〇九“晋安帝隆安元年”,第3448页)因不知吴提为姓、抑或吴提染为姓,故以括号标出,俟考。
务银氏:《通鉴》卷一一四“义熙四年”:“(北燕以)司隶校尉务银提为尚书令。”(《资治通鉴》卷一一四“晋安帝义熙四年”,第3606页)
乞特氏:《资治通鉴》卷一0九记载“燕将军乞特真帅百余人至其((拓跋珪)帐下,得珪衣靴。”(《资治通鉴》卷一〇九“晋安帝隆安元年”,第3440页)
以上十一姓虽然有些出现在关于前燕之后诸燕的历史记载中,但姓氏传袭,前后一致,诸燕时期的姓氏必然在前燕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个推论不错,从可考之姓氏,大致可说明慕容鲜卑的姓氏在十六国时期,始终保持鲜卑语原貌。不过,人们还可以说,慕容鲜卑虽不改汉姓,其姓氏均已翻译为汉字,并固定下来,看起来不是汉姓,实际上已经汉姓化。这一点,我认为有一个漏洞。我们能见到的原始资料由汉人写成。在用汉文写历史的时候,必然使用汉字去指代鲜卑姓。史料中的汉文鲜卑姓并不说明鲜卑人在实际生活中时使用汉字读音来互相称呼。而且鲜卑语之存在于慕容族人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从鲜卑人以鲜卑语命名之例证来证明。《晋书·慕容廆载记》记载:
慕容廆,字奕落瀤。(《晋书》卷一0八《慕容廆载记》,第2803页)
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六《慕容儁传》载:
慕容儁字宣英,皝之第二子也,小字贺赖跋。(第201页)
又卷四二《慕容垂传》载:
慕容垂字道明,皝之第五子也,小字阿六敦。(第329页)
其他例子姑且不多举,仅此三人的字,已可说明很多问题。姓是固定的,传再多代,都无法改变。如果原本是鲜卑语的姓,即便音译成汉字,也看得出不是汉姓。不管慕容鲜卑如何汉化,他们没有象孝文帝那样强迫族人改姓氏为汉人姓氏,则怎么也改变不了自己家传的姓氏。但是名字不一样,是可以随意取的。如果鲜卑人彻底汉化了,不使用鲜卑语了,他们尽可以改汉人的名字。慕容鲜卑之皇族依然有鲜卑语的字,这个事实告诉我们,鲜卑语依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我们知道,古人往往以字称呼关系密切之朋友、亲戚等。慕容廆无汉语之字,仅有鲜卑语之字,故其字当为其族内社交时朋友所呼,家庭中亲戚所称。在汉化最深之皇室家庭生活中、社交中,鲜卑语犹且常用,其他鲜卑人之中,所用之范围则应更广些。另则,慕容儁与慕容垂都有汉文的字,也有一鲜卑语之小字,很值得玩味。一般所谓小字,就是幼年时代家里人所取之昵称。为孩子取小名用鲜卑语而不用汉语,则说明鲜卑语对于慕容鲜卑人来说,亲切感更重。所以,使用鲜卑语给于他们的,是民族和文化的亲切感。凡是生活在非汉语语言环境中的中国人,大都习惯在家里,在华人的圈子里说中文,对外人则说外语。推其原因,在家里在华人圈子里说汉语,是情感需要,而在外面说外语,是谋生和社交需要。由此,就不难体会鲜卑人为什么在家里,在亲友间,要使用鲜卑语。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所使用的语言,是胡汉兼采,汉语用于外界,胡语用于内部;汉语重其实用,胡语则表示其亲切。
族内说鲜卑语的习惯一直保持到北魏时期。据《北齐书》记载,在北魏时期还有一个慕容廆后人叫慕容叱头。(《北齐书》卷二十《慕容俨传》:“父叱头,魏南顿太守。”第279页) “叱头”二字显然不是汉语,是乃慕容后人仍然以鲜卑语命名的证据。
姓氏:慕容
祖宗:高辛氏
姓氏起源:
1、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
2、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郡望:
1、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2、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堂号:
“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此以“辽东”为堂号。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有啊,我的一个同学就是叫慕容的。而且她还是希伯族的那。希伯族虽说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但还是鲜卑族的阿。
我是当年燕国鲜卑族的后裔。我名:慕容歆七`我爸妈常和我说起当年燕国的故事。但是宋朝以后家族改姓,就很少了。但是你们说的慕容复一类的人我倒是没听说过,也可能是没有~我家里有本当年燕国的书,但文字我不明白,写的是些燕文``后来才知道书上写的是些悲伤的历史。
有姓慕容的,我寝室的同学。
鲜卑族也分了好多支,象蒙古、希伯族都是鲜卑后裔,而且希伯这个词就是在不同时期对鲜卑族的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