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对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对秋景的描写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滕王阁序》所绘之壮丽清远、雄阔开朗的江南秋景,传唱千古,江山也为之增色。如果只有江山胜景的绝妙描摹,远不能让《滕王阁序》跻身经典之列。真正的文学经典必须有能让世人共鸣的精神、情感。
《滕王阁序》写于唐王朝正走向辉煌之际,此时的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之心极为热烈,但现实中常出现的坎坷与挫败,给文人带来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感。该文正写出了士人的这种普遍情感,但却并非一味抒发悲愤失望之情。
文中更有渴望知音惜赏之愿及“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健昂扬的内蕴,超越了大多数只注重藻辞丽句而无思想情感的六朝骈文,也让《滕王阁序》有了成为经典的坚实基础。
扩展资料:
原文(节选):
《滕王阁序》唐代:王勃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释义:
推开雕花精美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河流迂回的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日落时天上的晚霞色彩不断变幻,一只孤独野鸭的缓缓飞过。
暮色中秋天与广阔的天空相接,呈现出同一种颜色。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响彻彭蠡湖滨;深秋时节,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惊叫,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
创作背景:
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赏析:
这篇序文是一幅以滕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江”“五湖”“蛮荆”“瓯越”“长安”“吴会”“南溟”“北辰”,“抚四海于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这篇序文具有纵深的立体感。
“故郡”与“新府”相联系,前代名人与在座高朋相衔接,有时还恰当运用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把现实与虚无的天界、幻境融为一体,形成多维的艺术空间。
而且在范山模水之中,又技法多变。有的工笔细描,反复勾勒,如滕王阁的建筑;有的水墨烘染,信笔点缀,如阁外自然景观。有时重彩叠金,浓丽耀眼,如“层峦耸翠”“飞阁流丹”。有时自然本色,浓淡相映。如秋景的描绘。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滕王阁序 (王勃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