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条至第十二条也规定了医疗事故预防的具体措施。
第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九条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第十条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
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一条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三种,包括自行协商解决,行政协商解决,法院判决三种情况。
自行协商解决
自行协商
自行协商解决,是指在纠纷发生后,通过医患双方自行协商,包括医患双方各自委托代理人协商解决。这种情况也较为多见,一般是针对损害后果较小,双方能够互谅互让,各让一步的情况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法最大的后遗症就是,如果一方反悔,有可能引起二次纠纷。防范二次纠纷的方法主要靠法律对调解协议效力的认定,达成协议后经过法定的程序如公证等,尽最大化保障调解协议的稳定性。
行政解决
行政解决是在行政部门的参与下,包括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等的参与下,对医疗行为中的过错过失、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医患双方达成的协议。
法院判决
司法救济途径不管对于医疗机构还是患者本人或家属,都是最后一道防线。再走司法途径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如患方收集证据,正确书写法律文书等等。在进入司法途径后,对于患方在病历分析、医方存在的过错分析、鉴定听证陈述上要特别注意。对于医方进入司法程序后,注意按时提交证据,提交完整证据,即使明知有责任,也不应该改病历,否则有可能出现承担全责的情况。
专业医疗纠纷律师 申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