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造山期后伸展作用的典型岩浆产物为燕山晚期的造山期后A型花岗岩,其空间上主体分布于岛弧的弧后区部位,构成本区一条重要的花岗岩带。
由于地壳双倍增厚,地壳下部岩石变质导致高密度矿物组合(榴辉岩相),陆壳缩短作用使地壳和岩石圈增厚,导致山根温度相对低于软流圈温度,这种热-物质结构产生潜在的重力失稳,导致去根作用或下地壳拆沉作用(图2-21),其结果是下部热的软流圈大幅上涌,取代较冷的岩石圈,并导致地壳部分熔融,造成大规模岩浆作用。虽然岩石圈拆沉作用在本区是否发生尚需进一步论证,但造山期后花岗岩的大规模发育,表明造山后期(135~65 Ma)的区域应力场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挤压作用体制转变为伸展作用体制。在造山期后伸展作用体制下,造山带下部热结构状态决定了岩浆的形成起源、岩浆类型和时空分布特点。软流圈上升并发生减压熔融,可以产生玄武岩浆,其侵入下地壳,可产生垫托作用。软流圈物质强烈上涌和热侵蚀作用,可强烈改变地壳热结构,从而导致地壳大规模熔融,产生花岗岩浆(图2-21)。在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燕山晚期的A型花岗岩岩浆活动证实,软流圈隆升上涌,似乎没有产生玄武质岩浆,但引起了地壳物质的重熔,产生了具有陆壳源岩特征的A型花岗岩。由这类型花岗岩的时间坐标推测,后造山伸展作用主体发生于135~65 Ma,伸展高峰期可能在80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