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首先古代的通缉令并不是像电视剧中有的那么的简陋,在古代能上通缉令的都是一些犯了大罪的人,对于这些人的画像朝廷会请专门的画师来画,画像的真实程度很高,完全可以辨别出被通缉的人,甚至一些小细节也可以看的很清楚。在通缉令的下方也是会有很多的注释,详细的介绍被通缉者的一些信息,所以不要被电视上的一些简陋的画像误导,真实的通缉令上还是画的很像的,而电视因为只是道具自然不可能那么认真的去画,也就难免显得比较丑了。除此之外,古代的时候官府抓通缉犯的时候,都会有人专门携带通缉令进行比对,一般一比对就能很清楚的看出来了。再者古时候的一些作奸犯科之人比较多,衙役们大多身经百战,对于抓捕犯人很有经验,再加上地方的配合和通缉令的帮助,所以才能比较好的完成抓捕任务。
此外,古时候还会实施一种保甲制度。当通缉犯逃到一个地方后,这个地方的人如果看到了却不举报,是要被执行连坐的,因此在古代通缉犯们是很难躲藏的,基本上到处都是眼睛,一旦有人发现你就会去官府报案。
并且,对于一些比较紧急的,官府还会进行悬赏,这就更加的增加了民众的积极性。并且,古代也有一些类似于现代的身份证的身份凭借,因此如果有去一些客栈城关的话,就很有可能被发现。
虽然在古代的时候,通缉令上的画像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毕竟画像中有着罪犯比较典型的特征。通过这些典型的特征就可以让别人明显的看到坏人真实的模样,因为这一些特征也是比较明显的一些特征,而他们也会将这种特征无限的放大,那么在有人遇见拥有这些特征的人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努力抓捕他们,那么经过所有人在抓捕之后,就很容易将这一些罪犯绳之以法。
那么这样看来抓捕罪犯的活动其实也是比较容易的,而且这一些罪犯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是非常奇怪的。之所以说他们之间的行为举止比较奇怪,是因为他们在一些情况下反而是会非常的鬼鬼祟祟,那么在他们鬼鬼祟祟的时候,就很容易让一些人发现他们的行为举止和平常人不同,那么他们这样反常的行为和举止,肯定是会让别人发现并且抓捕的,即使自己没有能力去抓捕他们,那么肯定也会告诉官府的一些人去抓捕他们。
而且这样的通缉令也是比较明显的,他会放在街道的比较显眼的地方,所以肯定会有很多人去关注这样的通缉令,那么就帮助了当时的捕快去捕捉这些人。既然要去帮助捕快抓人,那么肯定是事半功倍,这一些罪犯也肯定是东躲西藏,而这种东躲西藏的行为,也让百姓感受到非常的疑惑。那么百姓在疑惑这件事情的时候,肯定会更加关注这个人的行为动机,最后能抓到这样的罪犯也是很容易的。
再加上当时有着官府的层层筛选,官府会选拔真正的人,不会去冤枉一个好人,而且抓到罪犯的话,也是会很容易的。毕竟在古代的时候抓到一个罪犯并不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因为当时的出逃方式都是有限制的。
只靠通缉令上抽象的画像,抓到人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小的,除非是那个罪犯有着非常明显的面部特征。抓捕一个罪犯时,不能单看长相特征,还要看通缉令上面的名字、籍贯等。
古代大多数时期,实行的是保甲制或连坐制,如果隐藏罪犯的话,全家或者全村都会跟着遭殃的。所以只要把通缉令往墙上一贴,周围的人看看名字和地址,再加上那个抽象的画像,很容易就会锁定某个罪犯,然后直接去报官就可以了。
这个是本地的罪犯,如果是外地的罪犯潜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呢,没有一个人认识,光凭借一张通缉令是不是就抓不到了呢?事实上正好相反,这样的罪犯更容易被抓捕。
古代交通不太发达,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就会呆在一个地方,村里邻外的人都非常熟悉,村子里面一下冒出来个不认识的人,全村的人都会很警惕的。如果这时候正好有一张通缉令,这些人就会对照着这张通缉令先看看这个人和画像上的人有没有共同点,比如胡子、头发之类的。
如果很相似的话,村民会继续选择告知官府,官府会盘查一下这个人的路引,也就是通行证,在古代如果一个人想要去往外地的话,就必须要有这个路引,如果没有的话,就会被当做逃跑的犯人,然后关押进大牢。
所以如此一来,逃犯一般很少都会逃往外地,而且就算敢逃往外地,也不敢出现在人群中,就只能在荒郊野岭中生活了。
众所周知,人物画像是古代官府发布的通缉令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古代人物画像主要以写意为主,力求表现人物的神态,所以古代的人物画像一般来说与真人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既然如此,那么古人又是凭借什么抓到罪犯的呢?其实很简单,无非3个窍门。
一,保甲制度。为了控制民众,中国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都会施行类似“保甲”(连坐)的制度,即将一定区域的人划分为一保甲,如果这个区域发生犯罪,却没有人举报,这个区域所有的人都会遭到惩罚。所以一旦有人发现自己保甲内有人疑似通缉令上的罪犯,就会报告给官府。
二,路引。虽然古代没有现代的身份证,但古代统治者对人口流动有很大的限制,以明朝为例,如果一个人远离自己居住地百里之远,就需要“路引”,即当地政府签发的类似于通行证之类的东西。因此古代的罪犯逃亡到其他地方后,一旦遭到盘问,身份得不到证明,又拿不出路引,就会被官府收押。
三,层层筛选。古代对罪犯的通缉一般来说都是有悬赏的,所以人们一旦发现有人神似通缉令上的画像,就会报告给官府,然后将其作为嫌疑人收押。当然,官府最终抓到的嫌疑人不可能只有一个,所以这些嫌犯就需要找人来给自己做担保了,对于那些没有人担保的嫌犯,官府就会进行下一步的调查和审问,直到抓到罪犯为止(古代不乏冤案,因为古代可以对犯人用刑,因此屈打成招的事情时有发生)。
古代没有照相机,也没有身份证,那么古人是如何抓到罪犯的呢?很多人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朝廷发布通缉令,上面画着犯人的长相,但是往往跟犯人本人相差比较大,不过这都是电视剧。虽然古人抓犯人的时候确实会用上画像,但是这只是一种辅助的方法。最主要的是抓住这个人的关键特征,就连最好的宫廷画师,都不一定能把一个人的具体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更不要说那些州县上的三流画师了。
在抓捕令上除了犯人的画像之外,旁边还会有一些叙述性的文字,主要是犯人的姓名,性别,还有容貌上的一些特征。虽然古代没有身份证,但是古代社会人员流通没有现在这么频繁,甚至可以说是相对封闭的。如果一个地方来了几个大家都不认识的人,那么根据当时的法律,大家可能先去官府报告,那犯人就很可能被抓住。如果是僧人要到其他地方云游,他们身上也会有特殊的度牒,这是用来证明他们身份的东西。如果没有类似的物品,就连住店都不被允许。
古代社会跟今天不一样,那个时候的造假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厉害,因此一个假的身份证明很难制造出来。另外在当时最有用的工具就是高价悬赏了,各个朝代对于积极举报罪犯的人都会有比较丰厚的奖赏,因此老百姓特别积极,所以就算没有身份证,没有跟本人完全相似的照片,也能够抓到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