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一个职粉?

2025-05-23 21:24: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职业粉丝”顾名思义就是以当粉丝为职业,当粉丝是他们收入的来源. 职业粉丝赚钱追星两不误 近来,不断有媒体报道,有明星花钱雇佣“职业粉丝”,专职组织粉丝团成员通过各种手段为其宣传造势。一个网名叫“扎辫子”的杭州“职业粉丝”甚至为粉丝团制定了报酬标准:“喉咙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如果选手晋级,再加奖金。” 一位刚刚加入某男孩组合粉丝团的初中生告诉记者,一般称得上“职业粉丝”的,都是一些大学生。他们“级别比较高”,与明星经纪人团队走得近,能得到免费的明星签名海报、演唱会入场券、歌友会信息等;而像自己这样的小粉丝,只有掏钱参加活动的份儿,“搞一次活动,要买统一的广告衫、荧光棒;另外,交通费、海报和灯牌制作费、追星用的打车费等等都要平摊。” 据了解,“职业粉丝”不仅能从明星那里拿到“工资”,还能从粉丝团日常活动经费中赚取“差价”,而粉丝团成员绝大部分为正在念初中、高中甚至小学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以近乎偏执的态度和精神,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方式“支持”着偶像;有的则以牟利的心态加入粉丝大军,赚钱成为他们“支持”“偶像”的目的。 全国政协委员、歌手韩红对此现象也有了解,她说“职业粉丝”最早是从一些选秀节目中产生的,明星为了炒作自己花钱雇“职业粉丝”的行为“太自私”,“明星应该以身作则,毕竟你已经是一个大家都关注的公众人物,应该给喜欢你的孩子们做出榜样,引导他们朝好的方向去发展。” “职业粉丝”也是分等级的 一位资深粉丝团长告诉我们:最普通、最常见的就是举海报、喊名字,为选手造势、造人气。其实以前电视台做节目时,为了制造效果也经常用到这招,不过没现在普遍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很普通的选手,台下也有众多人捧场。这些“粉丝”,就是我们称呼的“临时工”。一旦选手有拉票会什么的,我们就练习他们。网上说“声嘶力竭50元,泪流满面100元”,其实也差不多,哈哈,这是初级职业粉丝,所以,也就是几十块钱。 相比而言,中等“职业粉丝”就有技术含量多了。他们的任务是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个人网页、博客,扩大选手的影响面。从事这两类“职粉”的人,以大学生为主。他们的时间比较多,对明星有兴趣。网上报价250元/天,其实没那么多。 最高层的“职粉”,应该就是我们这样的了。我们与选手、主办方都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指挥“粉丝”、组织拉票会、制作宣传品、与其他选手的粉丝团连纵。比如说,我负责在每场比赛前跑服装加工厂定做统一的“粉丝服”;到广告公司制作宣传品,及组织会员上节目、到街上办拉票会等。 一个“粉丝团”的规模大小,成立时间长短,收入情况都不一样。不管这个选手参赛到什么阶段,都会有“粉丝”,但如果选手比得时间越长,名气越大,我们的收入也会越多。做一件会服的成本价也就40元左右,而卖给会员一般是50元,卖给非会员的价格更高。如果能卖出100件的话,我们的净收入就有1000元。而卖荧光棒、横幅等活动用品的利润也非常可观。外地“粉丝”,我们还承担买票业务,这其中,也能赚一定差价。一个300人左右的“粉丝团”一年所产生的会费就有5万元左右,再加上其他收入,我每月至少收入2000元。 成名选秀粉丝调查:克扣会费见怪不怪 八宝(化名),前年《加油!好男儿》某人气选手粉丝头目。他向记者透露,他们所在城市的粉丝团大约有八千余人,内部分工极为明确,“不同的小组有负责管账的、负责采购活动用品的,负责与电视台和选手本人沟通的,负责在贴吧上总结每日支持者相关新闻的,负责在网上与其他选手的粉丝沟通的,甚至还有被派到别的选手的贴吧‘卧底’的……别看会员人多,但是真正能‘拿事’的也就20来人。”八宝颇自豪地对记者说:“其中很多人都是‘精英’,名牌大学毕业生、外企老板我们都有。出点子出钱都不是事儿。”针对许多媒体对“职粉”敛财的报道,八宝回应道:“这种事情在粉丝内部见怪不怪,‘粉头’那么忙,就算克扣点会费大家也不会说什么。”记者了解到,有的“职粉”通过克扣会费、卖宣传品等方式敛财,在选秀旺季时月收入不下数千元。 新人粉丝调查:“拿钱买吆喝”不是秘密 对于娱乐圈初出茅庐的新人,以及刚刚参加选秀的选手,由于人气严重不足,“拿钱买吆喝”则成了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一参与过炒作今年《加油!好男儿》沈阳赛区某选手的女粉丝对记者爆料称:“在海选的时候,他的家长便找到我和其他几个该选手的朋友、同学,让我们在节目现场为选手加油,“一场比赛给我们每人100元酬劳,海报、宣传版双倍报销,叫得越响越好。每进入下一轮,酬劳翻倍。”可惜他不久就被淘汰了,否则我能‘捞’到不少呢!”女孩颇为遗憾地说。而由于娱乐圈新人成名的周期比选秀艺人还长,在一些新人出席的场合,一些经纪公司也开始“花钱赚吆喝”,布置粉丝营造“热烈”气氛。某唱片公司宣传总监对记者称:“一般的情况向路边走过小孩给张专辑他们就能过来;真遇到必须动真格的时候就没办法了——谁要是能‘兴奋’到失声痛哭,几百块钱就是她的了。” “正经”粉丝:“职粉”让追星变得复杂 参加过本报做客的沈阳某选秀艺人粉丝团负责人昨日对记者称他已经退出了该粉丝团,“偶像每次来沈阳宣传,我都得花一两百块钱,作为一个学生我真有点负担不了了。还耽误上课,每天弄得特别累。”她对记者表示,她关注选秀只是因为在追星中感受到一种小小的成就感,“看到偶像一步步走向成功,我会感到很快乐,但我现在发现这种快乐离我越来越远,白天忙着会里的事情,晚上还要连夜地投票、发贴……我不想当‘职粉’,只想做自己。”她透露,沈阳的粉丝团体中还没出现以赚钱为“己任”的“职粉”,“但即使是为了偶像拼命投票、发贴到耽误工作休息的‘职粉’,他们到头来不也成了某些人追求利益的工具吗?‘职粉’正让追星变得越来越复杂……” 职业粉丝——拿薪水的“炒作人” 选秀节目培养了一批“粉丝”,这催生出一个职业的“粉丝”组织者——“职粉”。“选秀选手之所以能走红,其中我大力运作‘粉丝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位“职粉”告诉记者。 现在,有些“粉丝团”对选手的宣传和追捧已经达到了经纪公司的水准。身为一名“职粉”,小黄(化名)受聘于一档本周即将进入总决赛的选秀节目,他与选手、主办方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组织“粉丝团”、拉票会,为选手炒人气。小黄向记者透露:“一般在海选开始就得组建‘粉丝团’,从领导班子、财务、宣传、策划到采购、组织等,均责任到个人。”电视台方面每月给其派发工资,为期两个月的选秀结束后,他进账上万元。 贴吧和论坛是“粉丝”的“必争之地”,小黄说他每天得耗费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我们团队中有一位负责收集平面新闻和图片并输送到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一位负责收集有关选手的影像资料以供下载;还有一位则负责制作和维护选手的个人网页博客。”不过,小黄认为平淡的新闻并不能吸引眼球,所以他们也会在贴吧中“爆猛料”,“很多人爱吃虫蛀过的蔬菜,认为这是没有农药健康食品,选手也是这样,有瑕疵才真实。所以我们也会爆选手的‘猛料’,是为了助他们提升人气。”他还透露,因为他服务于节目组,所以也听从于节目组的指挥,炒作负面新闻时对一些“重点保护选手”进行回避。 “日理万机”的高级“粉丝” “粉丝”的头目也被称为“粉头”。一位“职粉”告诉记者:“要组织一个完整的职业粉丝团,一个经验丰富、能力强的“粉头”是关键。”据他介绍,“粉头”通常受雇于某选手本人或亲友,或者是职粉找来一位有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真正“粉丝”。 记者采访了“好男”几大人气选手的“粉头”——“盈盈”、“星光”、“luck”,这些“粉头”有的是兼职,有的是全职。“星光”告诉记者,她原本有工作,但是比赛开始后发现无法兼顾“粉头”和工作,所以决定辞职。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几位“粉头”个个“日理万机”状,电话不断。“粉头”们向记者介绍他们忙碌的工作:“‘粉头’没有收入,但工作量却很大。首先要安排好各部门的工作,每天在贴吧里发帖、顶帖;组织‘粉丝’参与各项活动,如接机和见面会;经常向节目组的宣传公关汇报情况;跑服装加工厂订做会服、灯牌、宣传看板,还要组织会员街头拉票等。”“粉头”说,因为可以为喜欢的偶像效力,再苦他们也乐此不疲。而作为回报,他们能在普通“粉丝”中拥有一呼百应的声望,还有时不时和偶像通个电话,吃个便饭之类的“福利”。 政协委员:明星雇用职业粉丝太缺德 应予以取缔 在机场亲眼见过粉丝团狂热追星的场面后,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陈放一个劲地摇头,“那天是工作日,一群孩子课也不上,就跑去机场接他们心中的偶像,实在是搞不懂!” 近来,不断有媒体报道,有明星花钱雇用“职业粉丝”,专职组织粉丝团成员通过各种手段为其宣传造势。一个网名叫“扎辫子”的杭州“职业粉丝”甚至为粉丝团制定了报酬标准:“喉咙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如果选手晋级,再加奖金。”据了解,粉丝团成员绝大部分为正在念初中、高中甚至小学的学生。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书记张世平日前指出,明星花钱雇用“职业粉丝”,再由“职业粉丝”鼓动小粉丝去追星的行为缺乏公德,“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取缔这种行为。” 职业粉丝主导了什么 前一天还是“我型我秀”的粉丝,第二天就成了“好男儿”的“饭”(fans的谐音)。在国内,这种为各类“造星公司”、“娱乐公司”所雇用的“职粉”到底有多少?这个问题不仅对于笔者,就算是对于那些雇佣“职粉”、泡制“职粉”、利用“职粉”的人来说,恐怕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我们不会泄露明星的名字,也不会泄露关于他们的隐私。”这是职业粉丝们共同遵守的赚钱道德。然而,在娱乐圈里,职业粉丝的存在与他们造星的方式是不是也一样如此道德呢? 最早的“职粉”出现在超女的比赛中。据业内人士透露,曾有一位超女开始人气一直高不起来,在进入总决赛时,她雇佣了一个职业粉丝操作,为她制造新闻,替她发布新闻,果然她很快就有了不错的人气。 是啊,在这个一夜成名等同于一夜暴富的年代,在这个不管一个人的艺术潜质到底有多少,不管一个人的艺术水准到底有多高,离开了炒作就别想成名,离开了造势就等同于从此默默无闻于娱乐时代。 投资“职粉”雇佣“职粉”炒作造势,比过去“出名靠包装、靠花钱购买短信”显然要廉价得多,快速得多,也有效得多。 有人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当前的娱乐市场已进入以粉丝为主导的时代。此话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有一股浓浓的阴谋味道。 傻瓜化的娱乐方式造就了大众傻瓜似的娱乐快感需求,也造就了“一个章子怡能抵一万个孔子”的娱乐怪胎。在这个时代里,真正的艺术大师是很难成名的。而傻瓜化的娱乐所造就出来的“傻瓜化”艺术欣赏水平,更是需要我们的娱乐舞台要有一批以取悦观众为最高艺术理想的明星。 从人的本性上来说,娱乐的需求是一种本能的需求,而最能够满足这种人性本能需求的方式,莫过于跟在众人的后面“扎堆”、“起哄”,事实证明,越多人为之流泪的人和事就越能感动人。如果人群中有那么一位对于大家都喜欢的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不但得不到快乐,相反,肯定会被人不屑的“白眼和口水”所淹没。 职业粉丝的出现正是抓入了人性的软肋,利用了大众对于大众的盲从一这缺陷,让大众失去了对于娱乐、对于艺术、对于明星的最基本判断,而陷入所谓人气的陷阱中,人云亦云。 问题的根本在于,当我们的娱乐舞台上塞满了由职业粉丝们制造出来的所谓的明星之后,这种由金钱炒作出来的明星,造就的是怎样的娱乐艺术水平呢? 等级严格最高月入上万 如果说成都的职业粉丝还停留在追星的程度上,那国内蓬勃发展的职业粉丝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甚至有了严格的等级之分。最下层的“蓝领”,就是到现场凑凑人气。“白领”就要负责在论坛和网站发支持帖或留言,负责向娱乐媒体投稿、攻击竞争对手,这些人主要是有点文彩的高校学生,如果活儿够多,一个月挣三四千不是问题。“金领”就是粉丝管理人员,主要针对承办方进行勾兑协调,组织歌迷团。他们赚的钱主要来自艺人经纪公司、赞助商,甚至是艺人亲朋好友的钱。如果能和艺人经纪公司谈好合作,每月收入可上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