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学常识问题。。

2025-05-21 08:04:5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这道题目语文组老师有争议。
谈谈我们的看法。
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这肯定是对的。
但是后面表述不准确,尤其在“折射追求个性解放的一面”,带有褒奖的意思,其实纯属表达含糊,这仅仅是他性格扭曲,被压抑被侮辱的流氓无产者个性反弹的一种表现而已。折射出他作为被侮辱被损害的阶层要翻身的扭曲表现而已。
况且这一点也并不能寄寓什么鲁迅的同情。
这个说法另很多人感到迷惑,所以这个选项应该被认定是错误的。
但是湖北考卷那个文学常识,其中B项明显是错的,就是孔老二徒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完叹曰:“吾与点也!”“曾皙”
所以这个文学常识,排除法,只好一般都被认为是正确的。
其实准确地讲,应该是错误的。
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
这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奴性心理,既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又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普遍落后的精神状态,这种失败主义,奴隶主义的病态心理表现,人们一直认为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回答(2):

对。阿Q这个在现实生活中被奴役被损害的雇农,处处以“胜利者”自居。他处在末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比如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而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鲁迅先生对于阿Q这个人物的态度是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回答(3):

鲁迅对他是不同情的。打完一把掌把脸凑过去想再挨一巴掌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