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活性物质,具有着显著的抗氧化、抗炎以及预防代谢综合征的作用。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以黄烷-3-醇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儿茶素,而其中最主要的儿茶素物质就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这类物质含有多个酚羟基基团,其口服之后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较低,大部分的儿茶素都难以直接吸收进入血液,而是广泛地分布在下消化道内。即使有少量的儿茶素经过肠道上皮细胞被吸收进入血液,一部分会被COMT酶(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的作用转化成为甲基化儿茶素;另外还可以被肝脏中的磺酸化酶和葡萄糖醛酸化酶转化成为结合型儿茶素物质。这一类结合型的儿茶素类物质是否具有与儿茶素类似的生物活性,目前还不是很清晰。
此外,我们也发现儿茶素类物质在口服之后,与肠道黏膜蛋白紧密结合,形成蛋白质-儿茶素的结合物。尽管茶多酚直接吸收量较少,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但是它可以大量地分布在下消化道。近年来研究发现很多代谢性疾病,特别是能量摄入和平衡与肠道菌群有着紧密的关系。绿茶以及其它茶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从而达到预防代谢综合征以及肥胖的效果。由此可见,茶多酚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来调控能量摄入,但是肠道微生物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茶多酚。例如,绿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以及红茶中的茶黄素,这些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都可以在结肠微生物的作用下被代谢成为一系列的小分子酚酸类物质。这些小分子的酚酸类物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分子量较小,容易穿透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可以进入到血液。此外,这类小分子物质还具有很多与儿茶素相类似的健康效应。
所以,综上所述,茶叶的健康功效与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评价茶叶功效的体内标记物质过于单一,仅仅以儿茶素类原型成分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其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所以如果可以将茶叶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原型物质、结合型儿茶素、小分子代谢物质综合考量,也许更能全面反映茶多酚的生物活性作用。
众所周知,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性、抗辐射、延缓衰老的作用。
饮茶一分钟后——茶多酚潜伏在口腔和咽喉中消灭病毒和细菌;
饮茶十分钟后——茶多酚在肠胃做辅助工作;
饮茶一小时后——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突变祛斑抗衰老防治脑中风;
饮茶6-48小时后,茶多酚光荣的完成使命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