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名著小说要怎么看,感觉一个多月才看得完一本,看完之后感觉什么都不记得了,跟没看一样

2025-03-26 19:16:4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看书有几种类别:从用心的等级由低到高来划分,是:瞅瞅,粗看,浏览,阅读,细看,品读,研读。其中,长篇名著至少得达到细看级别,才算是读过。一般人只达到阅读的境界,也就是按时看,看着看着睡着了就不看了。看完之后,宣称看过(的确是这样)但是怎么也回忆不起太多细节和出彩之处。
只有达到细看的级别,才能记住一本作品。细看,就是得仔仔细细的看。我曾见到过这样一些朋友,他们十分爱看书,准确说他们十分爱阅读,读过之后,只能记住一些皮面上的,而且记得还不准确——比如有个成语叫做“朝令夕改”,我那朋友读完《成语细说》之后,也开始口吐成语文绉绉,可是他却总说成是“朝夕令改”,还固执的坚持他记的才是正确的。正是这点,证明他当初看的时候根本没有用心。只是文字一排排从眼前齐步走过,当时看清楚了,却没有多少走进心里去。我的老师曾经教过我一个读书的方法,对于那种迫切想理解记忆的书,要采取“回忆阅读法”,我按照她教的方法试过之后,因奇效显著一直沿用至今养成了习惯。什么是“回忆阅读法”?读一节,便合上书闭上眼,脑海中逐一回忆方才读的那一部分中,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有什么妙句佳文?有什么我没有理解透的?这件事情这样讲是否就阐述清楚了?用这样那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讲内容回忆筛选一遍,砂砾滤过之后,剩下的全部都是精华。而且,读书不是读了一次就丢开,好的书,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到绝妙处时,甚至会令你忍不住拍案叫绝大呼过瘾,一个人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早忘记了世上几度春秋了。
所以,问题不在你花一个月还是一年还是一天看完一本书,时间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在读的时候,是否用了心去理解,去回味其中的妙处,去领悟作者的情怀和意图。而当你做到这些,你就可以分辨一本书的好坏,好书会上瘾,欲罢不能,多读几遍都有味道。读得越细致越多遍,越能记住,甚至原文复述。
至于细读以上的级别,那就带有学术性的品味审视了,为什么这里只能用这个词,而不能用另外的近义词来代替?意思会出现什么样的偏差?这是否改变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是带着这样研究性质的问题来看书的。这样看书,有点像医生会诊研究病人的病症,太犀利,让原本的读书之趣串味儿了……但是它也有它的好处,能让人在文字驾驭能力上,越发炉火纯青。
这是我对您问题的一些片面的回答,希望能对您有所助益,望采纳……

回答(2):

你这样,看到让你触动的地方,你就写下当时的感受,什么都可以写,留下你的印记,看完以后。回过头来,走马观花,看笔记,找当时留下的宝藏。记得采纳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