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皇后若生了几个女儿,全部都称固伦公主吗?
入关后,清朝的册封制度相对完善,皇后的女儿只要能够活到受封的年龄,都会被册封为固伦公主。
这里面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乾隆的第九女和硕和恪公主。但是,她的母亲孝仪皇后生前一直都只是乾隆的妃子,死后也是追封皇贵妃。直到嘉庆皇帝继位,才追封为皇后。然而这个时候,乾隆还在世,大约在他心目中,孝仪皇后终究还是个妃子,所以并没有特地追封她生的女儿。
关于像孝仪皇后这种以皇帝生母身份得到加封的皇后,是清朝礼制中级别最低的皇后(皇帝原配皇后最尊、续弦的继后次之、帝之生母最次)。所以并没有明确规定这样身份的皇后所生女儿也一定要封为固伦公主。
事实上,由于君权至上的政治体制,加封固伦公主的规定也没有那么严格,更多的时候是根据皇帝的需要。一般分为这几种情况:
(1)在位皇后所出之女,循例封固伦公主;如和敬公主、庄静公主等
(2)婚姻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公主;如和静公主等
(3)得到皇帝喜爱的公主;如荣宪公主、和孝公主等
(4)新君继位恩封前朝公主;如端敏公主、恪靖公主等
(5)新君为表示对母亲的孝道,加封同胞姐妹:如雍正追封胞妹温宪公主
根据以上我们只能说,清朝公主加封制度唯一不变的情况是:在位皇后(即生前受封的皇后、而非死后追封或以帝母身份加封)的女儿,不管多少个都一定是固伦公主(可惜清朝正牌皇后基本上子息都很单薄,生几个女儿都能养大的情况基本没有),其他的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时调整了。
【二】下人怎样称呼她们?
清朝时下人对公主的称呼分为两个阶段。
因为清代幼子成活率较低,所以有了“序齿”之说。所谓序齿就是清代皇室每十年修一次玉牒,记录这十年间出生的皇子皇女。如果一个皇子女在活着的时候没有赶上玉牒修撰(也就是十岁之内就夭折),就不会被排入皇家齿序当中。比如,雍正皇帝原本是康熙的第十一个儿子,但因为前十个儿子有七个都夭折了,所以雍正就成了皇四子。
因此,在皇女进入序齿之前,宫中被称为“格格”或者“某某宫格格”(也就是皇女生活在哪个宫殿)。比如《康朝满文朱批中》记录的“长春宫格格”,也就是当时年仅六岁的和硕敦恪公主。
而等皇女够了一定年龄序齿之后,就会被正式称为公主。但是在公主二字前面加的绝不是公主的名字,而是公主的齿序(即排行第几,如康朝史料中的“二公主”指的是固伦荣宪公主)、生活的地方(即宫殿名称,如“翊坤宫公主”指的是和硕悫靖公主)、出嫁的地方(即婆家所在地,如“翁牛特公主”指的是嫁到蒙古翁牛特部的和硕温恪公主)。
以上这些大多记载于清代满文朱批,即皇帝用满文写的批奏和大臣用满文上报的奏章。满文是清代皇室的御用语言,所以记载大多为皇室内部比较私密的事情,或者皇帝与亲近的满族大臣之间的来往信函,因此比较直观可靠。
答:公主是有排行的,固伦公主不过是一种封号,类似皇妃之女一般被封为和硕公主,不过这也并不绝对,皇后之女可能也会仅封为和硕公主;
乾隆的第三位皇后,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所生的皇九女就是和恪和硕公主;
而乾隆敦妃所生的皇十女和孝由于深得乾隆喜爱而被破格封为固伦公主;
但不论什么爵位,皇帝的女儿(不论亲生女儿还是养女)一律称公主,后宫太监、侍女按排行称呼,皇九女就是九公主,皇十女就是十公主;
如果是皇帝的姐妹,即升格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晋升为大长公主,对皇帝的女儿的排行不会产生影响。
希望有所帮助!
固伦公主是清朝时期对于皇后所生之女的称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固伦”满语意为天下、国家、尊贵、高雅;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
清朝也是延用了汉人的朝政管理办法。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而非电视上演的称为格格,其实满人的女儿大多称为格格。皇后生的女儿为“固伦公主”,其他妃嫔为“和硕公主”。下人称呼也只是称呼皇帝起的名字后面加公主二字,一般在公主指婚前才封“固伦”或是“和硕”**公主的。
固伦公主是清朝时期对于皇后所生之女的称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固伦”满语意为天下、国家、尊贵、高雅;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 .下人都称之为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