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快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国农大科技园已经启动“三个平台”体系建设,即“孵化硬件支撑平台”、“科技条件共享平台”和“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企业孵化器作为专门的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在将科技成果迅速、高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加速地区和国家产业机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显现出其独特的功能与潜力。中国农大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的建立成为农大科技园中高科技产业发展活力和潜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农大留学人员现代农业创业基地利用北京建设大学沿街的地理位置优势,由孵化器公司自筹资金,校庆前夕启动了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的孵化器大楼建设,目前结构已经封顶。2005年8月4日,以该项目为基础,由陈章良校长代表学校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签订了共建中国农大留学人员现代农业创业基地协议。12月中旬,中国农大留学人员现代农业创业基地通过了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和北京市科委组织的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评估,成为北京市17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中通过的8家创业园之一,该基地同时享受北京市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各项扶持政策,为提升学校产业层次奠定了基础。 (1)中国农业大学各类研发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对科技园开放校内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国家级、部市级重点实验室等44个研究机构,通过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达到资源共享。加强条件平台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平台内部的活力;外部机制建设保证条件平台服务功能进行顺畅延伸,科技条件资源不断补充和完善,保证为创业人员提供全面、顺畅、快捷、优质和安全的服务。为能给高质量的创业人员和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农大科技园向中国农业大学推荐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相应的工程研发中心,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创业企业的项目、产品研发。中国农业大学校内资源将充分对入驻企业开放,为入驻的创业人员、企业提供实验条件、图书阅览等方面的便利。
(2)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
建立全国性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依托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协同兄弟高校,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创造科技园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建立全国性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平台由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八所高校,按照“整合、集成、创新、示范、辐射”的思路,在整合各高校丰富的农业科技和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协作方式,以“农科教支农”为宗旨,面向“三农”建立。平台以高校为主体,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推广中心为依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丰富的教育和科技资源,搭建信息科技集成平台,建设面向“三农”的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林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步伐,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筹备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在北京市工业局、北京市教委等部门领导下,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在科技园内筹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中心建设方案已初步得到相关政府部门认可。 科技园综合服务部为创业人员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包括投融资服务、专业咨询、企业注册登记、法律事务、专利代理咨询、相关知识产权等服务。建立信息互动网络,组建“企业家沙龙”,为创业人员提供交流和了解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国内经济情况、国家各项政策的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与社会相关机构达成合作伙伴关系,为创业企业提供更广泛的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