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历史文化名人
伏湛(?~37),字惠公,西汉琅琊东武(今属沂水县)人。历任太傅、太守、尚书、宰相、大司徒,封为阳都侯,不其县侯。伏湛在军事上反对长途用兵,主张先求内部安定,不宜舍近务远。治理国家,主张礼乐教化为首要措施。
李逵,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沂州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个小牢头。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徐奕(?-219),三国魏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字季才。汉末避乱江东,孙策礼命之,奕不就,改名微服还本郡。曹操为司空,辟为掾属,从征马超。操还,以奕为丞相长史,镇抚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转雍州刺史,复还为东曹掾。出为魏郡太守。操征孙权,徙奕为留府长史。魏国初建,为尚书,主持官吏选拔,建安二十二年(217)迁尚书令。后转中尉,在职数月,以病乞退,拜谏议大夫,卒。
徐广(352-425),字野民,东莞(今山东沂水)人。生于晋穆帝永和八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年,年七十四岁。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著有《答礼问》等。
徐之才(492-572),祖籍东莞(今沂水),南北朝时期一代名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熙之子徐秋夫,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著名。
徐之才(492-572),祖籍东莞(今沂水),南北朝时期一代名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熙之子徐秋夫,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著名。
李逵(生卒不详)
宋代沂水县百丈村人(据老作家魏树海根据《水浒传》中提供的李逵接母去梁山的路线考证,百丈村可能在现在雪山东北方向,具体哪个村庄不好确定),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之一。小名铁牛,绰号“黑旋风”,长得黝黑,杀人不留步,常常“照排砍去”,人见人怕,排梁山第二十二位,步军第五位。后在宋江招安时,被毒酒毒死。
刘勰(约公元465——520)
南北朝时代沂水镇东院村人。字彦和,少年时代随父迁居莒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莒县浮来山创办定林寺。著有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刘伶(生卒不详)
传说魏晋时期东安城北部刘伶埠村人,即今沂水城北牛岭埠村人,少年时代迁居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礼法”表示蔑视。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
王敬斋(1902~1950)
原名王诚信,化名王守三。沂水镇东关街人。1917年高小毕业后当军械讲习所学徒、小学教员。1921年到淄川洪山煤矿当职员。1924年夏,在中共中央特派员的宣传组织下参加工人运动,同年经王用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矿党小组长。1927年春主持建立中共沂水支部,任负责人。同年夏,调往寿光、平原县做红枪会工作。秋,出任国民党平原县警备队书记,自此脱离共产党,投靠国民党。1948年4月在潍县被俘,1950年被人民政府依法处决。
刘志仁(1913~1948)
沂水镇东院村人。青年时他只身窜到东北当了“胡子”。1943年投靠沂水城的日本侵略军为保镖。1944年沂水城解放,刘流窜到昌乐、高密国民党统治区活动。1946年3月,刘伙同马瑞甫(又名马章林)、薛仙舟、王保南等在昌乐淮沟投靠国民党“中统”沂水县调统室主任王敬斋,被委为沂水县第一特务大队上尉大队长。1947年,刘随国民党军攻占了沂水城,遂加入“茹素斋团”。1948年,刘随国民党军溃逃至临沂。后逃至徐州,被击毙。
伏湛,字惠公,西汉琅琊东武(今沂水县)人。历任太傅、太守、尚书、宰相、大司徒,封为阳都侯,不其县侯。伏湛在军事上反对长途用兵,主张先求内部安定,不宜舍近务远。治理国家,主张礼乐教化为首要措施。
李逵,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
徐奕,三国魏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字季才。汉末避乱江东,孙策礼命之,奕不就,改名微服还本郡。曹操为司空,辟为掾属,从征马超。操还,以奕为丞相长史,镇抚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转雍州刺史,复还为东曹掾。出为魏郡太守。操征孙权,徙奕为留府长史。魏国初建,为尚书,主持官吏选拔,建安二十二年(217)迁尚书令。后转中尉,在职数月,以病乞退,拜谏议大夫,卒。
徐广,字野民,东莞(今山东沂水)人。生于晋穆帝永和八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年,年七十四岁。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谢玄为兖州,辟从事。416年(义熙十二年)写成《晋记》,共46卷。不久,迁为秘书监。420年(元熙二年)6月,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东晋灭亡。他悲伤不已,失声痛苦。以年老,求归桑梓。虽至年迈,仍手不释卷,咏读不辍。年74岁,卒于家。还著有《答礼问》等。
徐之才,祖籍东莞(今沂水),南北朝时期一代名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熙之子徐秋夫,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著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医名。后徐謇因故为北朝所俘,终于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称徐六,也为北朝所俘。而仕北魏,官至西阳王,故又有徐王之称。徐之才,字士茂,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十三被召为太学生。他医术高明,在北地名声很大,所撰有《药对》及《小儿方》,尤其对本草药物及方剂研究较深,故而有人把后世之十剂归于徐之才所创。此外,他对妇科也有一定的见解,其《逐月养胎法》实本自先秦时期《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对于孕妇之卫生及优生均有重要意义。另外,他还著有《徐王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及《雷公药对》,惜均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