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手握大军的时候,的确是没有起兵反叛,但韩信手里没兵的时候,反而积极准备造反。正因为韩信准备造反的事情泄露了,韩信才被吕雉和萧何联手诛杀了,所以,你怎么能说韩信到死都没有反叛呢?
我很想知道,你是从什么史书上知道韩信没有反叛的,我也不知道你说的韩信没有反叛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我要告诉你的是,在司马迁的笔下,韩信是准备谋反了的,而且准备得很积极,韩信把一切布置妥当之后,就等着陈豨来报时,韩信就被抓了,吕后二话没说,直接就把韩信杀掉了,随后夷韩信三族。
你可千万别跟我说司马迁是在美化刘邦、吕后、萧何三人啊!司马迁写历史,还是有相当高的职业操守的,跟现在在各新媒体平台上写历史的新媒体帐号相比,司马迁的职业操守是在天上的,新媒体帐号的职业操守是在十八层地域的,司马迁绝对是据实记载的。
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对照司马迁为刘邦、吕后、萧何、韩信、彭越五个人写的传记,仔细看就能发现,彭越是当真毫无反迹的,所以司马迁在刘邦的传记中留下一句「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后,在彭越的传记中照实写了彭越被杀的经过,但经过中没有彭越谋反的细节和证据。
而在写到韩信谋反一事上,司马迁也是同样的操作,在刘邦的传记中留下一句「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后,在韩信的传记中详细地写了韩信被抓被杀的经过,这次,司马迁具体交待了韩信谋反的细节,从韩信被废为淮阴侯的怏怏到韩信给陈豨出主意,到韩信具体如何做陈豨的内应,如何部署,交待得一清二楚。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彭越谋反查无实据,但韩信谋反的证据确凿。所以,对于彭越,吕后不敢擅诛,但对于韩信,吕后却是先斩后奏。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彭越传记中跟刘邦传记中完全矛盾的「谋反」与「欲反」呢?自古以来,刑狱乃是国家统治中最重要的一环,国家必须向民众展示出律法的公正。所以,想要杀一个人的时候,必须要走律法,即便是诬陷,也要拿出「证据」,把案子办成铁案,堵住悠悠之口。
彭越的案子,刘邦是交给廷尉审理的,廷尉审理之后,认为证据确凿,刘邦看了证据后,特赦了彭越;之后吕后又声称彭越案需重新审理,有新的证据,于是廷尉又重新搞了一次,结果依旧是认为证据确凿,刘邦就把彭越给杀了,夷三族。
因此,刘邦传记中关于彭越谋反的记录,是指被司法部门最终认定后的「谋反」,刘邦传记中的韩信谋反记录也是一样。
韩信是一个绝佳的军事家,可以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这些成语,都是韩信的战争艺术,但韩信又是刘邦所杀的开国功臣里最冤的一个。刘邦所杀的其他大臣,无论是英布也好,还是彭越也好,确实是造反了,其中英布还射过刘邦一箭,所以说,刘帮杀这些功臣,也有充足的理由,但韩信却是例外,不但没造反,甚至连造反的想法都没有。
韩信最多的时候拥兵30万,而且以韩信的军事才能,即便不能将刘邦取而代之,二分天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那为什么韩信到死也没有造反呢?
有观点认为,韩信虽然用兵如神,但是手下多为刘邦的嫡系部队,很难听命于韩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很难让人信服。古代打仗,兵只服从将,而将只服从兵符,军队中即便有刘邦的亲信,韩信也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培养自己的亲信,全面掌握军队完全没有问题。如果韩信真的造反,结局极可能不会和彭越、英布、韩王信一样,因为刘帮手下根本没有一将是韩信的对手,包括刘邦自己。
韩信没有反叛,是因为脑后缺少和三国魏延一样的反骨,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诸葛亮认为其日后必将造反,所以一直防着他。而传说曾有高人给韩信占相,说韩信有天子像,但脑后无反骨却无法成大器,虽然这仅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韩信不想造反是真,笔者认为,这归因于韩信的知恩图报。我们知道,韩信未出道前十分落魄,承受地痞流氓欺负的胯下之辱,承受寄人篱下之苦,及受漂母之恩,而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这点其对漂母的典故上可以看出,韩信年轻时受过漂母的救济,当时他说将来会回报漂母,漂母只当成个笑话。然而他发达以后,真就立刻回报漂母,可见韩信非常重情、重义、重承诺。同时韩信也是以德报怨之人,这点从其发达后,并没有向带给他胯下之辱的小混混寻仇既能看出。所以韩信怎能向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邦下手?
所以说,韩信脑后本无反骨,根本就没有造反之心,更没有做皇帝的野心,否则刘邦根本控制不住他。
谁都有弱点,韩信也有,那就是居功而傲,从韩信这种表现来看,用现在的术语讲,韩信是一个智商高,但情商低的人。韩信不善于与别人交流,
再加上居功甚伟,很容易召来别人的嫉恨,引来风言风语,最终召来杀身之祸。假如韩信的情商高,或许就可以避祸,或许会直接举兵反叛以自保。
要说韩信完全没有野心,也不全对,但也仅是封王就满足的“野心”,所以在攻下齐地之后,他就迫不及待让刘邦封他为王。如果他要有造反之心的话,根本就不会理会刘邦,自己封王不就成了。所以说造反之心,韩信是从来都没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