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没有妲己会不会灭亡如题

2025-05-14 12:14: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根据正史的记载:帝辛20岁嗣位。也就是公元前1075—1046年在位。《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在《国语》中,也有类似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这是帝辛在位的第40年,也就是公元前1047年,因为有苏部落叛变,帝辛派大军讨伐,有苏部落抵挡不住,酋长只好把女儿——苏妲己献出来乞和。帝辛带着战利品妲己凯旋回归时,他已是60开外的人了。
周武王在《尚书》中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贵戚旧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听信妇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帝辛暮年热衷于声色之娱与酒食之乐确实是事实,说纣王“惟妇人之言是听”,就是对妲己的话言听计从。这一条罪状,并不切合实际。因为商代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比如前边谈到的帝辛征召方和到召方打猎,都要由官员卜卦。妲己能够影响政治决策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妲己只能算是商纣王晚年生活的伴侣,且只和帝辛在一块生活了一年。对妲己,帝辛谈不上言听计从,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妲己的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
如果说苏妲己有罪,顶多只是苏妲己入宫以后,由于争宠而与其他的嫔妃引起纷争,那些失宠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纣王与诸侯小国之间的冲突而已;如果硬要说苏妲已是亡国的祸水,也未免太高抬她了。其实,她是完全做不到的。
周人给纣王与妲己泼脏水并不厉害,只是上述六条的就事论事而已,也不过于涉及两人的人格,没有焚炙忠良、滥杀无辜、嗜血成性之类的指责。总之,周人并没有把纣王与“暴虐荒淫”四字挂上钩。真正把纣王脸涂黑,还不是他的敌人——周人干的,而是五百年后战国时代的那些根据传说补记历史的人。就连《封神演义》的作者都感到硬把殷商灭亡的罪名强加在只和纣王生活了一年的妲已身上,实在是匪夷所思,太说不过去,只好设计了妲己是在被其父护送前往朝歌的途中,狐狸精附身而成为妖妇,狐狸精取代苏妲已本人来扰乱殷商的情节。
妲己是非常美丽的女子。尽管她千古蒙羞,被丑化成残忍的蛇蝎心肠的人,但至今人们仍把她列入中国古代十大美女之首。
《世本》:“苏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古帝颛顼有一裔孙名叫昆吾,于夏代中叶被封于苏,即《竹书纪年》所载夏帝槐三十三年“封昆吾子于有苏”,苏又被称为有苏氏,亦被称为苏国。关于苏国的都城,一说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一说在今河北临漳西,有学者考证说在今河南辉县市的苏岭(苏门山)。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周武王因有苏氏有功,任命苏忿生担任司寇,相当于后来的刑部尚书。又赐封苏忿生以家乡十二邑建苏国,苏的采邑后来迁到温,即今温县南三十里。
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济源市志》注释:“周武王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初在济源,后迁温县西南。”《通志·氏族略》:“武王用苏忿生为司寇,邑于苏。”《太平寰宇记》载:“原城,周畿内地,亦苏忿生之邑,今故城尚存。”这就是妲已是济源人的史料依据。
我们可以想象,在3050多年前,刚刚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牧生产方式过渡的人类,在今济源市区北边,太行之阳的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在有苏国部落酋长苏护的家里,有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子,眉宇清秀,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每天奔跑玩耍在青山绿水之间。她的美艳今人们赞叹、羡慕,她也许正暗恋着一个男孩子,在心中编织着出嫁、生儿育女、白头偕老的美梦。忽然有一天,天子的大军压境,一番杀戮过后,人们屈服了,也许她心中心仪的男孩子也在镇压中送了命。她害怕,她悲伤,她仇恨。为了平息灾祸,父亲要把她送给仇人帝辛。帝辛是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子,也是来毁坏她美丽家园的仇人。她哭泣,她反抗,但为了父母,为了族人的平安,为了部落庄园的完整,她不得不在哭泣、悲愤中被送往都城。
朝歌繁华,王宫森严,嫔妃成群,争风吃醋,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她迷惘困惑,痛苦悲戚;她自暴自弃,沉迷虚荣;她随波逐流,报复帝辛。只一年时间,她还未从思念父母、家乡、闺友、恋人的痛苦中醒来,殷商就灭亡了。王宫被攻破,帝辛在摘星楼自焚,她也被周武王的军队擒获了。她不想死,但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她被砍头,或被勒死。一个风华正茂豆蔻年华的女子,就这样玉碎宫倾,香消玉殒,一缕香魂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
这本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朝代更替、宫廷政变中常见的事。可这个红颜薄命的女子,绝不会想到,在她蒙难500年后,她的芳名会被泼上那么多的污水,她会陷入这千古奇冤中!

回答(2):

商朝败亡,其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在纣王的统治下政治腐朽、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 殷商统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图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致使自食恶果;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

回答(3):

这个问题问的,回答会也行,不会也行,都有办法去论证。但是历史始终是历史,不会因为我们的回答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