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与雾霾的关系到底多大

2025-05-21 01:34: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针对问题①.雾霾到底和烧秸秆到底有多大关系?其是否是决定性要素?
第一,介绍下雾和霾的区别。
雾和霾在湿度条件上是有区别的,产生雾的环境湿度更大,霾则相对小。通俗来讲就是雾相对湿一些,而霾相对较干。
第二,分析烧秸秆与雾霾产生的关系。
燃烧秸秆会产生颗粒物和大气气溶胶粒子,但雾霾产生不仅与颗粒物和粒子数量有关,还与颗粒物和粒子浓度有关。若大气处于静稳层阶条件,颗粒物和粒子产生后扩散不明显,浓度迅速增加,导致局地的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就会产生霾。而当湿度条件达到标准是,便产生了雾。湿度介于雾霾的湿度标准之间时便是雾霾混合物。
上面分析可以看到,雾霾产生不仅需要颗粒物和粒子来源源,还需要大气层结条件达标以利于累计、湿度条件满足标准以划分具体是雾还是霾。因此,就关系来看,烧秸秆是雾霾产生颗粒物和粒子这一条件的一种源头。分析其是否是决定性要素需要分条件来看。若大气层结条件适合,又没有其他颗粒物和粒子来源,那可以说烧秸秆是决定性要素。其它情况下则未必为决定性要素。
“雾霾”应该是媒体发明的一个词,泛指是能见度下降的污染行为。关于雾和霾的区别目前包括环境保护部门也只有一个模糊的定义。知友 @刘秋云 先生讲得不错,雾是雾,霾是霾。 最大的区别确实在干湿上,一个略小的区别是在他们的粒径上。一般来说雾滴相对较大,直径大于微米级别,甚至可以达到毫米级别,有时肉眼可见。而霾,可以用 PM2.5 和 PM10 的说法进行描述,但是,引起能见度下降的颗粒物的直径一般在亚微米级别,这个级别的颗粒物直径可以和可见光波长比较,对光线有着显著的散射或者吸收作用,从而引起能见度的下降。
以上是背景。霾是结果,成因很复杂。我国冬季的霾和秋季的霾的来源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是因为颗粒物大量聚集无法及时扩散形成的。
秋季霾确实和秸秆燃烧有着莫大的关系。秸秆燃烧属于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可以理解成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植物体的燃烧行为,常见的有野火,森林大火,烧柴做饭,和焚烧秸秆等。此类燃烧由于燃烧温度较低,导致燃烧不完全,焦化过程中排放大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是造成能见度下降的元凶。
针对问题一个个回答。首先说,入秋的霾和秸秆燃烧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不是决定性要素。事实上所有污染现象的最决定性的要素是大气自净能力,主要扩散能力和光化学清除能力(但光化学过程往往形成的二次污染)。霾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不利的扩散条件如高空逆温,静风等因素引起的。
二、 秸秆燃烧可以排出颗粒物,颗粒物多了就会成霾,离开浓度谈污染是在耍流氓。以前当然有,只要有大规模的生物质燃烧,遇到没风的天气(静稳)就必然成霾,可以去网上找森林大火或者野火的照片,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中国秋季大规模焚烧秸秆似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之前秸秆在传统农业模式下,秸秆是不舍得直接在田里烧掉的,要作为冬季的燃料,要作为牛羊的饲料,因此秋收之后秸秆往往被囤集起来供应冬天的消耗。除了火灾,几乎不会存在大规模焚烧秸秆的事情。

回答(2):

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都没有离开烧秸秆,也没见有雾霾天气。为什么进入了现代,烧结改就被口诛笔伐了呢?诚然,烧秸秆是有污染,但我想着不是主因,这个锅非要农民来背吗?

回答(3):

作者:陈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32820/answer/318058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霾是结果,成因很复杂。我国冬季的霾和秋季的霾的来源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是因为颗粒物大量聚集无法及时扩散形成的。PM2.5的浓度暴表是常见的事情,但是每次爆表的原因都不尽相同,需要详细分析。在我国,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在大气中,存在着气体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可以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往往加重了PM2.5的污染。研究表明二次污染物在我国典型城市的灰霾组成中达到一半以上 (地球环境研究所等首次发现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重灰霾污染PM2.5的定量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另外一小半会是什么呢?在中国,几个突出的因素是:燃煤燃烧、生物质燃烧(下边会解释)、交通排放和扬尘,其具体比例在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和不同排放条件下会有所变化。以上的几个因素属于常规分析。突发排放形成的霾可以举两个例子:一是中国秋收后秸秆燃烧形成的霾;二是2010年左右美国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漏油排放到空气中的油气形成的,以有机物为主的霾。
秸秆燃烧属于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可以理解成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植物体的燃烧行为,常见的有野火,森林大火,烧柴做饭,和焚烧秸秆等。此类燃烧由于燃烧温度较低,导致燃烧不完全,焦化过程中排放大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的集中、大规模排放是造成能见度下降的元凶。
针对问题一个个回答。
首先说,入秋的霾和秸秆燃烧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不是决定性要素,但是是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所有大气污染现象的最决定性的要素是大气自净能力,在没有降雨、雪等可以明显降低颗粒物浓度的条件下,起作用的主要是扩散能力和光化学清除能力(但光化学过程往往形成的二次污染)。霾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不利的扩散条件如高空逆温,静风等因素引起的。联想一下,前几天北京人民在干什么?盼风。
二、 秸秆燃烧可以排出颗粒物,颗粒物多了就会成霾,离开浓度谈污染是在耍流氓。以前当然有,只要有大规模的生物质燃烧,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静稳天气)就必然成霾,可以去网上找森林大火或者野火的照片,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中国秋季大规模焚烧秸秆似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之前秸秆在传统农业模式下,秸秆是舍不得直接在田里烧掉的,要作为冬季的燃料,要作为牛羊的饲料,因此秋收之后秸秆往往被囤集起来供应冬天的消耗。除了火灾,几乎不会存在大规模焚烧秸秆的事情。
三、工程建设对霾有影响,但是不太大。工程工程中形成的颗粒物粒径都相对较大,会很快沉降到地面,但也会有一定的小颗粒物滞留空中,对PM2.5 的贡献不往往不超过10%(质量),这个结论在北京、西安等北方城市都是成立的。当然,沙尘暴时期,沙尘对PM2.5的贡献会略增,对PM10的贡献增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