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组胺中毒是一种什么反应?

2025-05-20 08:35:3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过敏反应;

1)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是由于有一定数量组胺的某些鱼类而引起的类过敏性食物中毒。青皮红肉的鱼类等的肌肉含血红蛋白较多,因此组氨酸含量也较高。

2)组胺是自体活性物质之一,在体内由组氨酸脱羧基而成,组织中的组胺是以无活性的结合型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以皮肤、支气管粘膜、肠粘膜和神经系统中含量较多。

当机体受到理化刺激或发生过敏反应时,可引起这些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与组胺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抗组胺是拮抗组胺对人体的生物效应,即应用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受体就是拮抗组胺的H1和H2受体。由于此两种受体在人体内分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应,它是抗组胺药应用治疗疾病的生理药理基础。

3)主要可能中毒的鱼类

海产鱼类,主要是青皮红肉的海产鱼(包括鲭鱼、鲇鱼、秋刀鱼、金枪鱼、沙丁鱼、马鲛鱼),另外还有淡水鱼中的鲤鱼,可以产生较多的组胺,当组胺蓄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人吃了就会中毒。

4)组胺中毒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0分钟到3小时。

组胺中毒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的症状:

①毛细血管扩张:面部潮红,全身皮肤发红、发痒,出现荨麻疹,口唇灼热肿胀,结膜充血;头晕、头痛、口干、吞咽困难、胸闷气急、心率加快、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血压下降。呵呵,你可以理解通常的过敏反应时候,也是类似这样一个情况。

②支气管收缩:比较严重者因为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导致哮喘、呼吸困难,尤其是原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

5)预防的手段:

防止鱼类腐败变质。冷冻冷藏,减少污染,腌制食用盐量不低于25%。 

消费者购买青皮红肉时要注意其新鲜质量,并及时烹调。烹调时加醋烧煮和油炸等可使组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