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城文化公园和博物馆建设
(作者:子莲,发表在:凭心而论,被阅读:311次)
导言
正定,是一座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因而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文物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当我们正定人或走出家门,漫步游览或驻足凝思在其他的历史文化名城时;或站在自己家门口,每每向外地慕名而来正定的朋友夸夸其谈这块“藏龙卧虎、人杰地灵”的宝地之际,总觉着自家这座古城,能打动人直观的看到并附和着你赞美的,也就是一处还算恢弘的隆兴寺和四座壮观的古塔了。更多的,则是人家倾听你口头描述后的遗憾、看着拥挤不堪的现代化建筑群的惶惑、以及瞅着那圈残破颓败的城垣而徒生惋惜了。外出归来与送走客人后,对比其它地方的历史文化厚重和心灵震撼感,再静下心来回头仔细审视一番自己这同样古老的城市,便觉得,它确实缺少了些引发别人极欲往深层次观光游览并引发感悟的外在兴趣,和“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内在张力。
转自:雨后池塘(www.YuHou.net)
一、论点——凝重的思索
认真凝思一下,我们缺什么呢?不是名胜古迹少——因为我们有着七处“国保”,据说位居全国第二;也不是文化层面低——因为我们有着绚丽多元的古今文化传承、大量文物实物佐证、诸多史料文献记载;还不是缺乏名人故里的效应——远有权倾古粤的南越王赵佗、威震三国的顺平侯赵云、权威鉴赏和收藏大家梁清标、佛教临济宗始祖义玄、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和明标青史的几个宦门望族,近有位尊誉高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王士珍、日伪国难时期仍致力编篡《正定县志》和重修大悲阁的伪河北省长吴赞周、全国著名眼科专家张晓楼、现代文学名家贾大山……等等等等,不胜枚举;更不是地域偏疏——这里左依太行、右瞰平原,前拱省会、后护京津,自古至今都是两河夹恃、物阜年丰,东西要道、南北通衢,要不怎会号称“河朔重镇”、“神京锁匙”,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呢?可是,除了我们自己沾沾自喜地炫耀这里的“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三山不见,九桥不流”、和那曾经令外巡皇帝、来往文武大臣和文人墨客们都赞叹不已的“蕉林书屋”、“潭园”等一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本外,那种扑面而来俯拾皆是的浓郁古今文化气息集中体现在哪里呢?
与诸多文化界老前辈们探讨复探讨、思索复思索,一个问题渐渐清晰起来:我们首先缺少的,是一种让人家乃至自己的普通民众能兴致勃勃的、看得见捋得清的历史文化脉络!一种象隆兴寺西侧的陈列室里那样,能展示给人们观赏和凝思的文化文明发展进程的直观脉络……可惜,那只是一个由石器到陶器再到釉瓷的某个单元化历史的纵切面,而且不先花费几十元进的寺去也不会看到的。而那些全方位的由历史到现代的文物史料与文化成就呢?我们其实并不缺乏,但都是“藏在深闺人难识”,未能有个固定的展示平台摆出来给人看——它们或静静的尘封在文保所或图书馆的库房、或珍藏于收藏家自己的箱柜与博古架、或散轶闲置在民间的犄角旮旯、或自娱自赏于艺术家自己的书斋画室……其次,还缺少一个凝聚着高品位浓郁文化氛围的展示与活动场所。按说近几年来,政府在建设文明城市方面对城区广场公园投资力度也不算小了,先后拆迁辟建了府前、府西和天宁苑广场。但都是给市民提供的现代化健身休闲场所,其与对外展示、渲染、推介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和气息,根本不搭界。
而恰恰正是这两个方面,我们大大落伍于别处了。不说国有国博、省有省博,许多市县级城市,除了依据古代名人设置的专题纪念场所,都把自己历史与当代的重大人物、事件及文物文献、经济文化发展建设成就、知名企业及名牌产品,用文化广场宣传和博物馆收藏展览等形式,系统的展示给了民众和游客,给人一种急于去实地探古寻幽的磁场效应。尤其是作为孩子们耳濡目染的教育基地,其爱国爱家乡、立志成才的精神感染力更不可低估。譬如突出当地历史文化、人物和地域特色的山西平遥的银号、民居民俗博物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望江楼薛涛遗迹博览园,都江堰古水利工程配套展览,山东潍坊依托郑板桥纪念馆设置的博物馆和国际风筝节广场,青岛五四广场、音乐广场、八大关异国建筑园林区等系列海滨文化场所,蓬莱围绕抗倭名将戚继光设置的航海博物馆,青州在本已很具规模和吸引力的范仲淹祠堂、李清照故居的条件下,仍另建设有景观壮丽功能完善的博物馆;还有依托历史事件设置的威海甲午海战馆,宛平抗战纪念馆、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等;无不在最大限度地收集收藏和展示发挥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史料对文化名城和地方旅游经济的映衬、推介和支撑作用……
为此,一个论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正定,需不需要建设能够系统性地集中展示自己古城魅力现代风韵的文化广场和博物馆呢?
二、论据——建设的必要性
最直接最明显的必要性,起码有三点:
一是文物保护利用价值。其实,稍有点文物保护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的人都很清楚,对于任何地方,发掘、抢救、保存和利用历史文物文化遗存,都是一件功彪千秋、利泽当代的大事。因为随着历史的尘埃渐远渐厚,以及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进程,许多宝贵的东西会逐渐流失、损坏或湮灭……不依靠政府的力量,系统的去征集整理、去保护收藏、去昭示与人,仅仅依靠职能部门或民间暗藏起来自珍自爱,是绝对做不到留存百世的,也绝难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与公众效应。譬如躺在我们文保部门仓库中的出土文物、散存于爱好古玩者箱柜里的藏品、闲置在城乡老宅旧院的古董、埋没于地下的未知奇迹,受保管条件限制、金钱价值诱惑、有眼不识丢弃、利欲熏心驱使,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许多令人痛心或惋惜的结果。加之再有珍藏价值的东西,受后人能力爱好所限,也难免“家逾三代,难保无败弃者”。如果我们现在当机立断,忍痛或致力于筹措足够的资金,建设起统一管理保护和利用的博物馆与文化广场这个集拢平台和宣传窗口,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上述担忧成为现实。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域内所存孤品、珍品、绝品的社会利用价值。
二是文化产业推动效应。既然我们制定了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名县、旅游大县的宏伟目标,文化产业作为其运作和推动的支柱,是迫切需要有一个稳固支撑点的。有了博物馆和文化广场等集中凝聚和展示古今文化风貌的平台,就如同建起了一座巨大的防止渗漏与径流的文化“水库”。可以将诸多珍贵文物和各门类文化艺术界人士倾注毕生心血,默默工作所取得的研究和创作成果,从每条涓涓细流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众波潋滟的壮丽景观。让自家父老与后代看了感到自豪而奋起接力,让外地宾客看了心悦诚服而依依不舍并名扬中华。
三是旅游经济拉动效应。实现了上述两点目标,对于我县的旅游经济的拉动效应,就是水到渠成不言自喻的了。只要他来到正定,从博物馆和文化广场感受和领悟到了这里浓郁丰盈的历史线索、文物积淀和文化信息,受人的好奇心天性使然,就会根据个人爱好或各方面的缘源关联,产生按图索骥、不睹不快的浓厚游览欣赏和探究兴趣——不止是现存的景点,纵然已经颓败和消形匿踪的遗址,也会有人欲往之凭吊沉思的;不止是游览名胜古迹,还会有许多不同经济、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爱好者甚至专家学者,要结识寻访本门类朋友进行交流。尤其是后者,对正定今后进一步向高层次深广度发展的潜在作用,绝对不可浅估。
有了这些引力,外地客人就不再会是走马观花的匆匆过客了,想不住下来都难。那样,讲旅游带动工商旅店饮食服务等其它经济市场共同繁荣的作用,也就不再会是什么美好愿望和一句空话了。
论证——可行性分析
实话实说,从选址角度看,先人圈起的方圆二十四华里的偌大城区,经过近些年来人口蜂拥涌入引起的密度膨胀和见缝插针急剧发展的公民用建筑,留给我们运作这项工程的空间,已经很狭小很困难了。就投资力量而言,我们这种“吃饭型”的财政收支状况,用于经济项目建设和文明生态村街发展以及正常公益事业维持,已是地方领导的头等难事——首尾难顾捉襟见肘。但是,讲好钢用在刀刃上,讲可持续发展战略眼光,讲事半功倍的社会效益,讲功利千秋的鸿基伟业,只要认准了这项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倾心的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协调社会各界乃至民众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其可行性还是很大的。
首先说选址。作为统领、拉动并辐射利用旅游资源的“源头”,博物馆和与之配套的文化广场建设,绝对不能偏僻。应该很有气势的雄踞于县城的中心地带。让游人一到正定,首先看到和接触的就是它。所以,最合适的地址,莫过于政府对面其实已经规划并开始拆迁的那块宝地了。从华阳往西,直到文庙。就用大气魄大手笔打造这项工程,再也别做其它打算了!
其次说资金。如果各级领导,都把这项工程看作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伟大业绩,并作为自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投入如同我们重修大悲阁、南城门,开发历史文化街区、天宁苑广场那样的信心和力度,资金就不会是主要难题和障碍了。作为重点项目,自然县财政投入为主,应该精心调度,费心预算。就像牙膏,“只要肯挤,总会有的”。至于动员和发动社会力量添柴增火多方筹措,早有了先例和经验,就不多言了。
最后谈内存。有道是椟匣有价珠宝无价。有了博物馆和文化广场,只是一种展示平台和外在吸力。而真正的作用,在于有没有内在的引力——让人叹为观止的文物文化藏品。诚然,受财力和持有人珍爱等诸多条件所限,将所有文物藏品个人作品尤其是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都收归国有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给它们提供一个既能永久的珍藏起来,又可供社会欣赏利用的场所。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文物具体作品去具体对待,可以收购,可以捐献,可以签发收藏证为私有者代保管,可以展览复制品、拓片、影印件,详尽注明其品位价值和持有人就是了。就社会意义讲,更多的人不管看到原物还是复制品拓片影印件的说明注释,起码证明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委实有着这样足可引发今人后人骄傲自豪与历史思考的宝贝东西和劳动成果。对持有者和创作人而言,也是一种荣耀和加倍努力的激励,更是一种遏止后人任意散失的精神羁绊。
四、论言——营建的构想
笔者是建筑和园林方面的门外汉,此论言本应交由有关专家去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但作为倡导者,结合外地的实例和基本功能,只能斗胆提出些个人的粗略见解。
博物馆的坐落、规制与基本应具备的功能区:
就现有可利用的面积和方位看,如果全部腾空华阳至文庙、常山路到六中前的长方形地域,大约为200米长100米宽计两公顷(30亩)空间(当然,如果能将力度和决心再加大些,将府前街以西、六中以东的住户拆迁,可塑空间会更大)。只就这两公顷的地形构思,可以将博物馆建在最西端,面迎旭日,背靠文庙街。从充分利用空间和顾及文庙古迹保护因素考虑,不宜建的太巍峨高大,可建成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的仿古建筑。采用开封龙亭和邯郸丛台或以前我县的小红庙式的高台建筑,高台以下是其基础和地下展厅,用足南北百米距离,东西进深50米。正面分中间、左、右,再设置三道外延式台阶,台阶间为两重具有昔日阳和楼遗韵的进入地下展馆的出入口大门。2或3米高的台基上,四边饰以汉白玉围栏。南北西各后缩五米临街观赏通道后,再起主体建筑。前留十五米左右平台,做为人们眺览广场风貌和小憩,以及早晚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的场所。这样,博物馆地上一层至少可以达到长80米宽30米计24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二层主体建筑再内缩2至3米,留出观光雕栏柱廊,外设一圈斗拱飞檐抱厦。最上面,为绿琉璃瓦剪边青瓦心的歇山顶。
具体功能区设置,可本着既方便游览,又利于保管护卫文物的原则,将地下馆区设为展示历史文化发展沿革名人事迹和文物博览两大区域。历史发展沿革和名人事迹展示,采用外回廊式(与上部建筑承重部位配套)。历史沿革图文展牌置外墙,同时代的历代名人介绍以塑像、画像或照片形式置里墙。里面则为具有一定安全防护措施的文物博览大厅。展厅四周按历史年代起自左而右摆放一般文物,大厅正中,置八角形展柜,存放国家一级文物等“镇馆之宝”。各面向外辐射出对应周边年代的,可四围观赏的二级珍贵文物展柜。使整个博物大厅呈三重“八卦”图形,蕴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恒久生机。地上一层,可分为左中右三个大功能区。中厅阔大一些,是近代经济建设发展变化、本县知名企业与品牌产品,以及现代文化艺术成就展示,两侧是用来随时举办各种专题展览的机动展厅。最上层是小隔间布局,分别设置接待贵客、举行研讨活动的场所和博物馆及文保部门办公区。从而,使整座建筑成为一个有序有机的正定历史文化蕴藏展示、旅游辐射和文物管理的宣传推介中心。
文化广场格调和文化展示与活动区域布局:
对应政府前现有广场以绿地为主的城市美化休闲功能。文化广场则要凸现依据博物馆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品位。由于面积不是太宽阔,就不能以绿地为主了。欲烘托古城的苍劲雄浑,应营造以栽种古老珍稀长寿树种(水杉、银杏、雪松等)为主的葱郁格调。甬路不一定追求曲折幽静,首先必须设置一条贯穿整个广场并顺畅通达博物馆的“申”字型文化大道,即通道正中,设计一个环形区。中间为一标志性塑雕,与博物馆相呼应,四围建文化回廊,设置正定历代名人雕像。以此为中心,文化大道东西南北四端,沿路分别设置各名胜古迹导游内涵展牌;由此分隔出的四个广场区,就可以根据不同文化生活和具体活动需要,精心设计其特色与功能了。总之,能让人从任何方向迈步其内,都仿佛走进了穿越千年古城的历史时空隧道;不管置身何处,都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出那种对历史文化的亲和力,对社会责任的升华感。那样,我们倾注心血打造的这项工程,服务于本县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目的和作用,就算基本达到了。 转自:雨后池塘(www.YuHou.net)
一家之言,难免孤陋寡闻。但做为落户正定、热爱正定的一个外来游子,一片挚子苦心,几句肺腑之言,能引起父老乡亲尤其是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即感荣幸了;倘若再得以专家论证完善设计、群策群力付诸实施,更将慰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