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美术在100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次大的风格变化,330年~5世纪为早期,6~8世纪为第一盛期,9~12世纪为第二盛期,13世纪~1453年为第三盛期。 6世纪,拜占庭美术发展进入了第一盛期,它的独特风格在建筑、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中建立起来。艺术观念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艺术家不再考虑人物形象的物质存在及其在空间中的体积和运动处理,而是越来越多地强调表现他的内在精神体验,并赋予某种超自然的、神秘的象征意义。
这一时期绘画中,程式化了的人物形象有着圣者的超然,宫廷的优雅。其衣饰细节处理反映了半东方式的奢华。 第一盛期的建筑仍沿用早期基督教时期的巴西利卡设计,这种采用木梁平顶结构的教堂在4~6世纪大量修建。拉韦纳圣阿波利纳雷教堂(533~549)就是这种类型的建筑。从6世纪开始,以砖石拱顶和穹窿为特征的建筑发展起来。拉韦纳圣维塔莱教堂(526~547)是典型的建筑,它采用八角形集中式设计。在它的内部,彩色大理石、镶嵌画、柱头雕刻等造成特殊的装饰效果。
6世纪,发展了用穹隅支撑穹窿的圆屋顶巴西利卡式建筑,这种类型的建筑杰作是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
圣索菲亚教堂长94米,宽72米,主穹窿直径长31米。主穹窿的南北方向由复杂的拱门、穹隅等结构支撑;东西两侧是两个与它等直径的半穹窿,它们相互邻接,跨越中殿上部。教堂内部有着丰富的色彩装饰和良好的照明。主柱由红色斑岩和蛇纹大理石制成,高达柱头的墙壁覆盖着多色条纹大理石板,柱头高度以上的墙壁,拱门和拱顶表面都铺满色彩斑斓的镶嵌画。当日光透过长廊幕壁上的巨大弦月窗洒进教堂,透过主穹窿底部的窗孔充满穹窿及其下部空间时,镶嵌画熠熠闪烁,而巨大的穹窿则仿佛飘浮或悬挂在空中似的,光线减弱了穹窿和窗间壁的重量感,造成了奇妙的视觉幻象。教堂外部,飞扶壁、拱顶、半穹窿等结构波浪式一层层推向高处,在主穹窿达到高潮。整个建筑体系有着宏伟的纪念碑效果。 早期拜占庭雕刻和壁画在风格上仍是古典的,人物造型有着古典式的自然与优雅。然而,新风格很快就在这种艺术中发展起来,5世纪的一些雕刻在非写实的构图与造型及其强调精神性的表现上,已经是拜占庭的了。石棺雕刻是拜占庭雕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这类作品保留了下来。在教堂内部装饰中,雕刻几乎仅限于柱头、上楣和石制祭坛屏饰,其形式多为浅浮雕和透雕。镶嵌画和壁画取代雕刻,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堂装饰艺术。
拜占庭镶嵌画继罗马时代之后又一次获得繁荣发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镶嵌画由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拼嵌而成,色彩鲜明璀璨是它的基本特点之一。在拉韦纳的一些教堂可看到拜占庭第一个黄金时代的镶嵌画。圣阿波利纳雷教堂(约504)连拱廊两侧的镶嵌画分别描绘了走向基督和走向圣母的男女天使行列。作品的形式处理强调装饰性,不表现背景,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姿势人物造型,很少有三度空间感。圣维塔莱教堂祭坛两侧的镶嵌画是拜占庭美术的著名作品。画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美的理想;他们有着纤长的形体,端正的面孔,专注的大眼睛,庄严的神态和华丽的衣饰。这些人物被赋予神圣的特质;带有圣光环的皇帝和皇后被表现为基督和圣母的尘世代理人。画中人物面部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和眼神以及体态和神态等肢体呈现,这在拜占庭美术中是罕见的。 后期拜占庭镶嵌画和壁画强调严格的秩序,以及画像几何关系的完美与和谐。教堂装饰统一化,作品的主题处理及其在教堂里的布局都须遵循一定的模式。在绘画形式上,风格化的线条描绘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空间观念更加抽象,色彩更加单纯,人物形象失去了肉体的存在,成为精神的象征。作于10世纪末的圣索菲亚教堂镶嵌画是这种风格的作品。
帕里奥洛加斯时期,镶嵌画和壁画的纪念性减弱,宏大的构图让位于纤巧而精微的细节描绘。绘画题材增多,题材处理更加自由;但是,整个装饰体系却失去了原有的统一性和整体感。镶嵌画减少,壁画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君士坦丁堡(乔拉教堂)的壁画和镶嵌画,其中的镶嵌画《玛丽亚的生涯》以优雅细腻的色调著称。晚期壁画的代表作品还有狄奥凡(希腊人)作于诺夫戈罗德的基督变容教堂的壁画(1378)。狄奥凡人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绘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