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是1909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Soren Peter Lauritz Sorensen提出。p来自德语Potenz(means potency,power),意思是浓度、力量,H(hydrogen ion)代表氢离子(H);有时候pH也被写为拉丁文形式的Pondus hydrogenii(Pondus=压强、压力,hydrogen=氢)。
如果某溶液所含氢离子的浓度为每升0.00001摩尔(mol/L),
它的氢离子浓度指数就是5,计算方法为(-浓度指数)=lg(浓度值)。
与其相反,如果某溶液的氢离子浓度指数为5,他的氢离子浓度为0.00001摩尔每升(mol/L),计算方法为(浓度值)=10^(-浓度指数)
氢离子浓度指数(pH值)一般在0-14之间,在常温下(25℃时),当它为7时溶液呈中性,小于7时呈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
当温度升高,中性对应的pH值逐渐减小【当在95℃时,中性对应的pH值=6,pH小于6时呈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6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此时,氢离子浓度指数在0-12之间。[1]
pH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H值越趋向于0表示溶液酸性越强,反之,越趋向于14表示溶液碱性越强,在常温下,pH=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