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计划经济效率,比市场经济低的人,理由是什么呢?他们的理由,是十分可笑的,最常用的一个是,“计划经济如果效率高,怎么会被抛弃?”还有一个是,“一个没有个人自由的社会,其经济不会是有效率的。”
可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不论是生产、分配还是信息交流,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统统都是计划经济效率高。
在生产上,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中,最好的企业,其生产效率,也只是略高于计划经济下企业的平均效率,但是,市场经济中,几乎90%的企业,在达到生产高峰之前,破产倒闭,能够坚持下来的不到10%,因此,其整体生产投资效率,在理论上,根本不能与计划经济相比。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计划经济国家,不管原本底子多么穷,普遍可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和低价住房,以及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被失业和通货膨胀困扰,普遍出现教育、医疗和住房费用高昂,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勉强支撑国家基本福利。以至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市场经济有如下顽症:1、巨大的不平等。2、使人陷入痛苦的失业。3、不必要的过度工作。4、在国内和全球制造极为痛苦的贫穷。5、缺乏真正的民主。6、制度性的和持续不断的环境恶化。
事实上,世界上从来没有经济学家,统计过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社会总体的生产投资效率,如果有的话,那么计划经济国家的总体生产投资效率,一定高于市场经济国家。
那么,在生产上,从微观角度看,效率怎么样呢?
搞经济的人都知道,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无非是通过提高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得来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在这三方面有优势么?
现代技术的提高,需要较高的科研基础和长期的投资,没有国家的支持,或者没有垄断经营,私人企业普遍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因此经济学家说,垄断是科技创新的动力,而最有价值的垄断,毫无疑问是国家垄断,国家垄断中,最好的做法,当然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其实,即便是美国的垄断性很强的私人企业,如果没有国家稳定的订单的支持,也还是不能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而国家对私人企业的支持是有限的,不可能惠及大多数人私人企业,所以大多数私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是弱势。而计划经济下,因为是高度的集中垄断,技术创新的实力无人能敌,而且,所有的企业都可以享受国家支持的科技创新成果,所以在科技创新上,计划经济企业占明显优势。
在实践中,有些计划经济国家,没有表现出这种科技创新的优势,并不能证明计划经济没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实际上,前苏联就是计划经济科技创新优势的最好证明。
在管理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的管理人才,是不断跳槽的,所以,私人企业在培养管理者上面,就不大肯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费用,而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培养的管理人才,都是国家的财富,所以国家不仅肯下大力气培养管理人才,而且他们有充分的锻炼机会,同时,各企业的管理经验还可以相互交流,这在私人企业是不可能的事。特别是,计划经济的规则是整齐划一的,在管理上就节约了很多很多扯皮,所以,理论上说,在同样的环境里,计划经济下的管理者,所需要的管理能力远低于市场经济,而实际的管理水平远高于市场经济,管理培训的成本和管理成本,远低于市场经济。
在提高员工劳动效率上面,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就更比不上计划经济下的公有制企业了。市场经济下,因为按资分配占绝对优势,因此,不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公有企业,只有所有者(或承包者),才有积极性,而打工者,不过是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完全没有提高劳动效率的动力,因为他们的工资不是与他们的效率成正比,而是由市场失业率来决定,失业率高,他们的工资就低,失业率低,他们的工资就高,他们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不仅没有提高劳动效率的动力,而且内心充满怨恨、不平和绝望。虽然股份制导致市场经济社会有大量的持股者,但是,他们并不参与自己所持股份的企业生产,因此,他们即使有生产积极性,也没有用武之地。计划经济下,公有制企业由于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员工劳动效率的高低,不仅与自身的薪金(按劳分配取决于个人效率)和福利(按需分配取决于企业效率)密切相关,也与员工的升迁和荣誉密切相关,因此,这些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未来利益,都是全体员工劳动动力的源泉。
因此,在同等情况下,市场经济的生产效率,要想高于计划经济,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市场经济下成功的私人企业,普遍都能使经济效益高于计划经济下的公有制企业,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多霸占资源,通过偷工减料、残酷压榨员工血汗、偷税漏税、侵吞破产企业利益等等办法来提高效益,然而,经济效益是一个对整个社会无益,有时甚至是非常有害的经济指标,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是不应该去鼓励的。
市场经济在生产上的效率,比不上计划经济,那么在分配上的效率又如何呢?
从分配的宏观角度看,我们知道,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分配结果产生的全体人员满意程度�0�8越大,那么分配效率就越高。如果,我们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的生存性的需求Q,一类是享受性的需求,现在有A、B、C三类人,他们分别是穷人、中产阶级、富人,对应的人数分别是a、b、c,对应的享受性需求是X、Y、Z,并且,A大于B大于C,X小于Y小于Z。
那么,最好的状态,是整个社会的财富W,能满足全体人的需求,即W=Q(a+b+c)+Xa+Yb+Zc,此时�0�8=100%,最佳!这种状态,只能是在计划经济的计划安排下,才可能实现,在市场经济中,是绝对实现不了的。
如果W不能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由于基本的生存性需求Q不能减少,因此,减少的是享受性需求,那么,A、B、C三类人,对应的能得到的享受性需求是x、y、z,那么A�0�8=a(Q+x)/(Q+X),B�0�8= b(Q+ y)/(Q+Y),C�0�8= c(Q+ z)/(Q+Z)。
�0�8= A�0�8+ B�0�8+ C�0�8,当W一定时,怎样才能让�0�8最大呢?当然是x越趋向X,�0�8越大,社会满意度越大,社会越和谐,分配的效率越高。而计划经济就是向X倾斜的分配方式,市场经济则是向Z倾斜的分配方式,因此,计划经济的宏观分配效率高于市场经济。
从分配的微观角度看呢?计划经济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就将人类划分为两个等级。
一类是以按劳分配为准则,有多少收入,就付出多少劳动的人,因此,在计划经济的固定工资下,他们的最大目标是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他们通常的举动就是游手好闲了,表现出一种消极怠工的模样,或者在工作任务比较轻松时,磨洋工。这些人明明知道,付出多于工资收入的劳动,会给自己带来未来的较好的利益,但是,他们不乐意去吃苦,而心甘情愿接受眼前的待遇,从个人方面来说,他们应当是为他们自己的自由选择得意的,从社会角度说,他们消极怠工,则节约了使用的社会资源的机会,这无疑提高了分配效率。
另一类人接受按需分配,他们积极要求进步,不计较眼前得失,只追求自己个人和企业国家的长远利益,因此,他们兢兢业业地刻苦工作,任劳任怨,以贡献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乐。他们虽然占有了较多的使用社会资源的机会,但是,他们使用的结果,创造出来的价值,是贡献给社会的,因此,并没有带来多占用社会资源的弊端。事实上,按需分配,收入是固定的,这些收入来源已经不需要依靠劳动,而劳动者的劳动付出多少由自己决定,多劳动没有多收入。这是人类最高级最高效的分配方式。
污蔑计划经济效率低的人,也常常污蔑计划经济收集信息慢,效率低。其实,计划经济是固定的价格,所需要收集的信息简单而准确,因为,在固定价格下,需求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不像市场经济,需求的信息会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计划经济的市场信息,实际上是一个单变量的信息,只是需求的数量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这种信息是线性的,准确公开,非常好收集。而市场经济呢?其信息是多变量信息,让人眼花缭乱,收集信息的速度再快也没有用,因为,信息是变动的,而且有大量被制造出来的假信息,因此,有了信息都不敢信任,而必须配以自己的判断,而这种多变和不确定的判断,就制造了实际上的很多很多的失误,造成大量的损失。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从哪个角度,都是计划经济的效率高,可是,为何世界上,会出现“市场经济效率高”这个天大的谎言呢?那是因为,市场经济通过肆无忌惮地浪费地球资源,粉饰出一个表面繁华,造成了效率高的假象,不然,美国也就不会是浪费世界资源的超级大王八了!要是世界所有人都学美国人生存的极低效率(以最少的资源养活最多的人才是最高效的生存方式),这个地球现在还能存在么?
其实,如果把市场经济比作保护野生林,那么,计划经济就属于植树造林,植树造林与保护野生林,哪个效率高呀?植树造林虽然品种比较单调,但是,搞植树造林不过是在荒山上,并非是把原始森林砍伐了后再来搞植树造林,也就是说,中国的计划经济不过是,一边大搞植树造林,一边也好好地保护适合野生林的地方。美国天然资源丰富,不需要大搞植树造林,并不代表中国也不需要大搞植树造林吧?如果,硬要把美国保护野生林的方法推广给中国普遍运用,以扼杀中国的植树造林,那么一定会被人认为是疯子。可是,卖力向中国推销美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又何尝不是疯子呢?
从完全落实的角度讲计划经济是要比市场经济有效率....看是市场收益大还是计划经济?
假设有3个农户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羊。我们知道,资源是稀缺的,就是说那块草地的面积有限,所以平均到每只羊上的产出会随着羊只总数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羊的产出(羊毛、肉等)是羊只总数的减函数。设产出为V,羊只总数为Q,每个农户养的羊只数量分别为q1,q2,q3。假设这一函数为V=V(Q)=V(q1+q2+q3)=100-(q1+q2+q3)。每只羊的购买、照料成本C=4。那么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农户应该选择养多少只羊才能使自己的总收益最大?计划经济下又怎样?
(稍微,解释一下:N=3,或者等于300都不重要;收益函数假设是一阶的,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实际可能要复杂的多,也不重要,趋势是一样的;固定成本包括管理成本假设不变,当然,实际会是递增的,但它是否参与运算对结果没有方向性的影响;当然,还有一个假设,就是这些农户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市场中的每个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实际上不可能,所光这方面就有效率损失)那么情况如下:还有一个假定忘记说了,就是羊的数量在区间内是连续可分的(你可以养半只羊?呵呵,可是在大数模型里是合理的)。三个农户的收益(PAY OFF)函数分别是:
u1=g1[100-(g1+g2+g3)]-4g1=g1[96-(g1+g2+g3)],同理,
u2=g2[96-(g1+g2+g3)];
u3=g3[96-(g1+g2+g3)];分别求导,求得每一个农户对其他两农户策略的反映函数分别为:
R1(g2,g3)=48-(g2+g3)/2;
R2(g1,g3)=48-(g1+g3)/2;
R3(g1,g2)=48-(g1+g2)/2。解方程组,得唯一解g1=g2=g3=24。就是说,各养24只羊,总的养羊数量为72只,代入收益函数,得每个农户的收益为576,总收益为1728
计划经济总收益函数为:
u=Qu(Q)-cQ=Q(100-Q)-4Q=(96-Q)Q。令导数等于0,解得Q=48,代入收益函数得u=2304。这时,每个农户养16只羊,每个农户的收益为768,总收益为2304。
这个函数说明理想状态下计划经济比市场的要优越。你的那个800字只能靠你自己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