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的时候才6岁,尚未亲政。就算他亲政了,面对当时的格局,也是一筹莫展。真正决定退位的是隆裕太后,慈禧的那个侄女。但是慈禧死后,大清朝的实际,是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亲老子。载沣一度还是蛮务实的,替大清背了不少黑锅。但是政治手腕实在无法与袁世凯这种老奸巨猾之徒相提并论,更别提和慈禧相比了。
载沣执政时期,同意立宪,但是很清楚地把大清皇帝直接统帅海陆军写在了宪法重大信条里。这说明载沣还是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的,但是写进宪法,不等于那些当兵的真的就听溥仪的。实际上当时的大清的军队,除去那些根本打不了仗的2.6万只知道吃饷,不知道干活的八旗;名义上60万也就转业成警察的绿营兵外。真正有战斗力的是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的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新军”。到了1911年,新军已经发展成为了19镇(每镇定额12512人,实际上各镇情况都不一样)、18混成协(这个情况就更复杂了,但是标准是2协为1镇)。但是“新军”新在军制和武器上,名义上虽然事后大清的国防军队,但本质仍是听从个人的部曲性质的军队。
而清朝实际掌握的只有两协禁卫军。2协相当于1镇,大概也就在1万多人。但实际上这1万多人并不能动,毕竟整个京防的最后的底线。真正能动的是驻守京畿附近的北洋6镇新军,也是新军中实力最强的。所以当全国发生任何事情,掌握北洋6镇才是真正执牛耳的事情,其他都是扯淡。而此刻,这6镇军队的实际掌握人正是袁世凯。
很显然载沣一上台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他对袁世凯说,“你说你年轻的时候腿摔坏了,你回家养腿去吧。”袁世凯啥话都没说,立马卷铺盖回家去养腿去了。但是载沣还是太年轻,把袁世凯赶回去,他也掌握不了北洋6镇(铁良也已经被排挤出北洋第1镇)。因为这支些军队是袁世凯从天津小站一手培养出来的,只知袁世凯,不知道朝廷。
因为民心所向,民众支持孙中山。即使大战,溥仪也获胜。因此选择退位。退位符合历史发展大势。
因为溥仪虽然手握百万大军,但其实当时的清朝已经是穷途末路了,而且内忧外患,另外他手里加的这些士兵也根本没有多少的战斗力,也并不愿意再为溥仪拼命。
因为当时溥仪自己很清楚,这些军人根本就不会听他的。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乖乖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