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春节越过越淡?

2025-05-20 02:05:3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小时候,过春节时一套“涤卡”新衣带给我的快乐,远远胜过今天的羊绒大衣;不讲究做法、火候、调料的红烧肉,要香过今天的任何山珍海味。而过节时那几天无拘无束、没有后顾之忧的“疯玩”,也显得格外珍贵,恒久难忘。

  如今,春节这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隆重的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远没有过去那么重了。问及如何过春节,许多人淡淡地回答:“跟平时一样过,没有什么特别安排。”想
  想儿时掰着手指头算日子盼过年,眉飞色舞的那种劲头,真不知现在是怎么了,好像年越来越没味了。与朋友闲聊,同感现在对过年已非常“冷淡”。

  春节,跟不少传统的事物一样,渐渐地被看淡了,这不免引起我们一些伤感:尽管我们在理性上承认传统的东西被现代潮流冲击,难免失去昔日的魅力,但我们仍不愿相信,曾令我们激动得彻夜难眠的春节也会有今天。

  陆游在《新年》中曾这样描写春节的气氛:“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心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可以想象当年的春节是何等地热闹。放鞭炮,贴春联,游庙会,赏梅花,一环扣一环。而现在,缺了一些必要的“程式”,这个节便热闹不起来了。

  还有西方的各种“洋节”登陆中国,给年轻人带来新鲜刺激,生生夺去春节的不少市场。越来越多的其他中国节日经过“包装”之后隆重登场,也对本已有限的过年感觉又一次进行了削弱。劳动节、中秋节、儿童节、情人节、老人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再加上各种纪念日,无形中使传统大节———春节变得不再唯一。而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春节隆重是隆重,但不如“情人节”、“母亲节”这类的节日,可以对号入座,可以有特别的情调和氛围。

  每年春节,仿佛都是在全城的爆竹比赛中开始的。接下来,好酒好菜撑得我们胃部不适。再往后几天,上街逛逛,走亲访友。电视里到处是红色一片,灯笼高挂。春节是热闹的丰富的,但又是年复一年的,显得毫无想象力。

  生活在水泥丛林里的人们对单调的重复最易感到厌倦。“春节没意思。”我的一位朋友说。“除了吃喝,还是吃喝,许多的节日都是吃喝。”

  然而,很少有人会在这忙乱的年末岁首,把一颗躁动的心暂时平静一下,把自己的思绪沉入下去,从先人的辞章歌赋里,寻出我们祖先在祝福春节时的那种真挚心情。

  作为现代人,我们越来越漠视传统节日里的精神内容,而是喋喋不休地批评它残存的外壳———庆祝形式(包括吃喝的方式)。其实,我们的先人意欲让精神的追求融入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而它的终极形式便是衣食住行,尤其是饮食。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节日、饮食都“文化”了,连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渗入了文化和精神的品位,你能说这个民族、这个民族的节日没有精神的追求与超越吗?

  也许错误不在我们节日的传统,而在于我们现代人自己!我们把极具文化意韵的春节演化成了纯粹的吃喝,我们把内涵丰富的春节变成了年复一年的模式。难怪我们会觉得春节淡而无味。

  从这个春节起,让我们回归传统吧。用最传统的方式,过一个最传统的春节,也许你就能重新找回过年的感觉

回答(2):

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够,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是洋文化的冲击.三是生活好了,平等想吃什么,穿什么都能办到,用不着盼过年.

回答(3):

春节整天都是吃,没意思,多过没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