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2025-05-20 09:20:4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如何评价纳博科夫《洛丽塔》?它好在哪,为何会成为经典?

洛丽塔与亨伯特的恋爱关系,是为对弗洛伊德学说之戏仿。(更加明显的在细节中,如亨伯特辩解称自己不是强奸犯而是精神治疗师。)二人穿越美国,住汽车旅馆的生活,是为对凯鲁亚克《在路上》之戏仿。洛丽塔偷偷幽会奎尔蒂,而对亨伯特撒谎,是为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之戏仿。其他例子数不胜数,据说还有对爱伦坡,以及对童话的戏仿,便不知出处了。

总之(以下是我妄加的评论,瞎说的),《洛丽塔》的文学地位极高,正在于其纯文学、纯美学的意义。它根本不探讨罪恶的问题,它是玩技巧的。所以纳博科夫虽然尽心尽力地支持库布里克将该书改编为电影,上映之后他还是气坏了,从此再也不相信电影。故《洛丽塔》是文学的,是文本的。后世之奉为经典,可能多少偏离作者之原意。不过接受美学属于读者,纳博科夫也管不了啦。

《洛丽塔》的开头,不仅仅是一个精妙语言的游戏而已。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个开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强度,让人着迷。开头的几句话中,不仅体现出一种文字的痴迷,更暗示了lolita在实际上是一个文字游戏。而如果仅仅从叙述内容出发,亨伯特的对洛丽塔的迷恋常常使他的精神处于极端状态。这种在语言上表现的极端状态,就可以看出亨伯特精神的极端状态。

从开头中,他对lolita这个名字非常痴迷,把每一个音素拆出来絮叨重复,押韵,对字词的沉迷,这里不仅是亨伯特对洛丽塔的介绍,而是,如同整个叙述内容一样,是亨伯特本人的情感发泄。这一段因此从空前地高度结合了形式和内容(不仅是这一段的字面内容,甚至可以包括整个文本的内容。

具体讲,第一句中Lolita,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这一句中所有的元音都是由lolita这个名字中的元音构成的。Lo,li, ta,不仅||是|i|,|a|,还有|ai|。

至于押韵,“L”的头韵,押在Lolita, light以及loins中,同时,第二部分Light of my life 与第三部分fire of my loins,又是一个押头韵的回文形式(也可以是对仗句,light与fire同为自然属性,of my ,以及life和loins同为人的属性。),即从逗号开始,Fire的第一个音节与上句的Life (也和“顶真”的形式有点像)。

第一句末尾loins的最后一个辅音“s“,引出了第二句”My Sin, my soul”的韵头。同样的,第二句最后一个词soul的辅音l,回到了第一个辅音,引出了第三句。Lo-lee-ta: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这里从lolita的最后一个辅音跳入这串押头韵T的句子。在这个开头中。

除了My,和韵头L,T以外,其他的辅音开头F,S是另一个以L或T开头的单词引出的。

拿起这本书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只有H.H.一个人在讲故事,我们被迫钻进了这个人物的脑海里。然而叙事者其实不止他一个人,这个故事里Nabokov本身的voice穿插在文章中各个角落,这些就是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崩塌的地方。

举个例子,"throb"这个词在afterward更加频繁地出现,老衲之所以想写这个小说就是源于“throb”,而在他的传记里,提到lolita时,这个词就会在附近出现,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词候,就是老衲的声音大于humbert声音的时候。

回答(2):

小说完全站在主人公亨伯特的角度描写洛丽塔,和他一样,读者无法窥见洛丽塔的内心世界。正如末尾亨伯特所承认的那样,他对洛丽塔其实一无所知。洛丽塔的喜怒哀乐、想法和需求、梦想和希望对我们来说是一片空白,只能从亨伯特的叙述中得到及其片面和些微的窥探。而亨伯特对洛丽塔的需求通常是熟视无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