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黄鹤楼李白曾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更写下千古传诵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昌的蛇山,面临长江。登楼远眺,旖旎风光,一览无遗,所以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黄鹤楼的得名,传说跟一个道士有关。有一个道士常来这一家酒家喝酒,因为老板不收他的钱,所以他临走时便在墙上画了一只会飞下来跳舞的黄鹤,从此酒家生意兴隆。十年后,道士再来到酒家,骑上鹤便飞走了。后来老板在这建了一座楼,称之为「黄鹤楼」。黄鹤楼相传在三国时候建成,后来成为文人登楼揽胜、吟诗作画的地方,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岳飞等曾先后来游览,咏诗作词。其中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更是脍炙人口之作。黄鹤楼曾经历多次焚毁和重建,现在的黄鹤楼是在1985年兴建的。楼内有黄鹤楼建成的历史、历史名人的画像、以及历代咏黄鹤楼的名句。黄鹤楼,是我国古代的名楼之一,它位于武昌西边的黄鹤矶头,背依蛇山,前瞰大江,飞檐彩柱,辉煌壮丽。这里是古代的游览胜地,无数的文人、雅客,都爱登上黄鹤楼,欣赏大江两岸的景色,抒发胸中之块垒。为此,围绕黄鹤楼,历史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然要数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了。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虽然如此,李白一直记着这件憾事,总想有机会写首诗和崔颢的那首比一比。后来,李白在游金陵凤凰台(即今南京紫金山一带)的时候,仿效崔颢的诗,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永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的意思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游憩,凤凰飞走后只剩下凤凰台,但长江依然奔流不息,吴国王宫里,野花杂草埋没了僻静的小路,东晋时代的王公贵族们都死去了,只留了一座座荒凉的坟墓,从凤凰台上远望,三山隐没于烟雾之中,似有似无,位于江心的白鹭洲把水分开来,天上的浮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望不见长安,使人心中无限忧愁。李白的这首诗也成为历代传诵的名作,在诗坛上两“鸟”比翼齐飞,嘤嘤相鸣,留下一段佳话。
李白有写过关于黄鹤楼的诗。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
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