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民俗-----“分菜” (五)
要说分餐制和打包,可能要数我家乡最早了。
我家乡在湘南边陲,据县志记载,从古代开始,每有宴会,妇女们便实行“分菜”了,具体起始时间已不可考。这是我们老家最古老的风俗。
小时侯,没有资格和大男人坐席,每有宴会和红白喜事,往往只能随着母亲坐在一起,这样也好,可以感受古老的分菜习俗。
大凡婚丧娶嫁,必大宴宾客,东家精心准备十大碗,每一碗大体是什么都有规定,出菜是依次序的,不能随意,菜的品质也就因时代不同而异,困难时期,是很窘的,粉皮、海带、咸鱼就是很奢侈的了,到了后来,海鲜、脚鱼也入席了,不过不管时代怎么变幻,开席腰席,尾席的菜大体没有多大改变,开席一般是大杂烩,要席一般是苡米粥,第九碗铁定是扣肉,最后一碗都是下饭的菜。
成年男子参加宴会,一般坐正席,正襟危坐,座位极为讲究,不可乱坐,每个席位有一定的说法,而且专门有安排席位的先生,大都是村里的长者或有学问的人。
比之于女人的坐席,那就随便多了,不分上下,想坐什么位置坐什么位置,想几个人坐就几个人坐,想和谁坐就和谁坐,很是自由和散漫。这里的重头戏不是喝酒划拳,而是-----“分菜”。
在这里,因为要去上学上班没有赶得到的,也要占席位,东家会安排好,所以,有是一桌实际上就只坐三四个人了,分菜一般有年长的妇女主持,大家都信得过,公平公开公正,大家都眼睁睁的,谁也不好意思多占。
酒席开始前,妇女们会在村里找些海碗,木盆或者塑料袋子,为分菜做准备。
每上一碗菜,分一次,等下一碗菜上来的时候,就可以收碗了,这样厨房里是很乐意的,男人们则不同,一碗一碗一字儿排开,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大气得很。
妇女们则不然,分到自己了,只会尝一点点,争取更多的菜带回家,因为家里还有没有来吃酒席的家人,他们在等待着改善生活,好好地开一次洋荤。
男人们还在胡聊海喝的时候,女人们早早地结束了,各人提着各式袋子,端着各色碗盘,在男人们的吆喝声中,迎着夕阳回家了。
爱人很好奇,回老家也参加过一次喜宴,享受了同等待遇,他觉得好玩,问长辈,除了分菜,饭分不?引起轰堂大笑,至今成为笑柄。
成年以后,按照家乡的规矩,可以坐在了正席,和前辈们一起喝酒划拳了。后来出来工作,婚宴在城里举办,那天,村里老少爷们来了不少,母亲亲自为他们主持了分菜仪式。
好久没有去老家吃酒席了,我还真想陪母亲一起去,这样也就可以再次感受“分菜”的乐趣了。
在湘中湘西一带,有句话叫做“过年就是吃肉”。这里的农家在过春节前都要杀年猪,这对每一家都是件大事。我亲历过这样的场面,那猪刚被杀死,杀猪的人马上就把喉管生吃了,我看到以为奇,他马上就要给我也切一段吃,我没敢。杀完猪后,内脏如心、肝、肚、肠等在一两天内可以吃掉,肥肉和板油要炼成油脂存起来,通常是放在肚大口小的坛子里。且有折腾头的是猪肉。一头猪养了一年了,怎么也有一百斤甚至两百斤肉,怎么处置这么肉呢?他们是不轻易卖掉的。
把肉切成3斤5斤,一块一块的,然后用食盐腌过,再用S形的挂钩,一头钩住肉,一头挂在灶头上的竹竿上。当然也有人把肉和橘子皮等香料放在一起用锯木烟熏肉。有的人家嫌一头猪肉不够,还会去买一头猪来,杀了,也把肉一块块的挂起来。这时你可以想象:南方由于空气潮湿,洗了的衣服不容易干,这样每家的门前常年象挂着万国旗,而现在又把肉挂起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景象啊!琳琅满目,庭院深深!这种肉可以一只挂着吃到4、5月份,愈久弥香,最后能滴下油来,而且肥肉都变成透明的了。
湖南水稻一年两熟,分早稻和晚稻。早稻,四月中插秧,七月中收割;晚稻,七月中插秧,十一月中收割。当稻秧抛到水田里,随即就把小鱼苗也放进田里,在稻田里养鱼,等水稻成熟时,放干田里的水,小鱼也就一网打尽了。出稻田的小鱼大概重半斤四两的。这些鱼量多,一下子吃不完,怎么储存呢?
每家都有两三坛子的油脂,把小鱼放在存放油脂的坛子里,这样鱼不但不会坏掉,而且时间越长,味道越佳。等到要吃时,把鱼从坛子里捞出来,用辣椒爆炒。湘西一带的人普遍显老,这与他们摄入过多的过氧脂质有关.
这里的人无论吃鸡,鸭,鱼无论吃什么,最惯用的工艺就是用辣椒爆炒。北方人习惯在夏天时吃凉拌菜,湖南人即使在大夏天也不吃凉拌菜。他们在最火热的天气里,吃的是最火辣的菜:越辣也有味道,吃一口还要倒吸气,吃的满头大汗。可能他们要的就是这个劲儿。人们都知道,四川人不怕辣,而湖南人是怕不辣。我到过江西萍乡和宜春等地,我觉得江西老表的辣可真不比四川和湖南逊色。真应了主席的话:越辣越革命。这三地的人吃的超级火辣,脾气也是超级火暴。
我曾经到过冷水江,我先生的外婆家里住过几日。我是山西人,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住在山上。一到外婆家,才知道什么叫做住在山上。那是一个小山包,要双手抓着陡峭的山坡上的杂草攀缘而上,外婆的房子在山的向阳面。那里的房子从外面看,就和平原地区的单层砖房是一样高,但是里面却是二层楼。而且房子是全部用木头建造的,纯粹的木结构。可见房子的层高比较低。四周的山上全是竹林。人们去山上砍一根竹子回来,破蔑编织,半晌工夫,一对竹筐就做成了。
那里的水质很好。80多岁的外婆脸上皱纹明显比同龄人少,而且光泽好。表妹的皮肤就更细腻光滑。那里的泉水可谓是青春泉。我洗过脸,不擦任何的护肤品,也感觉舒服,滋润不紧绷。
我注意到那里的人家没有灶台,没有火炉。就在地上堆散煤烧。做饭时,大火小火不好调节,就用一个三脚架做一个简单的提升装置。需要大火烧菜时,就把锅降低,接近煤火。需要用小火焖米饭时,就把锅提升。看着有意思吧?
那里的竹子多,木头多,陶器少,瓷器少。我还看到一个特别新鲜的事情:把水缸装在木箱里,而且那箱子绝不象集装箱那样做工粗糙,做的很精细。我只知道箱子是用来放衣服被子这些细软的,哪里能想到别人还用它装水缸啊!
在湖南已经工作生活了十几年了。湖南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勤——勤劳、勤奋、勤快。我们去外婆家的时候,是大年初二,而沿途挑担子下地干活的人并不少见。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70多岁甚至80多岁的人,挑着菜,那筐子里可能就只有几把青菜,几坨芋头或者几条丝瓜,把所有的菜卖完也就十几块钱甚至就只有几块钱。卖完菜后换一小块肉或者几块香干子。悠悠闲闲地挑着空筐子回家。这真是:八十老去栽桑,一日不死度时光。真的为他们的生活态度所折服。
你妹自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