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复去去是出自哪首古诗

2025-05-18 07:35:3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出自《拟古十二首其十二》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此组诗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亦不统一,反映的思想也很复杂:有写行旅之苦的,也有叹遇合之难的;有感恨人生苦短的,也有劝人及时行乐的。

原文:

去去复去去,辞君还忆君。

汉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

人生难称意,岂得长为群。

越燕喜海日,燕鸿思朔云。

别久容华晚,琅玕不能饭。

日落知天昏,梦长觉道远。

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

译文:

走了一程又一程,送你远行却又思念你。汉水也会分流,楚山亦非一脉。人生很难如意,哪能长久相伴?越燕向往那大海上的太阳,燕鸿只牵挂着朔方的白云。别离日久容颜衰老,琅玕虽美,却不能吃。太阳西下知道日色已昏,归梦漫长更觉路途遥远。登上高山极望丈夫,化成石头千古不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组诗非一时一地之作。根据《新唐书·天文志》载:“至德二载十一月壬戌五更,有流星大如斗,流于东北,长数丈,蛇行屈曲,有碎光迸空。”《拟古十二首》其六有“彗星扬精光”之句,可知组诗其六等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十一月之后。

这十二首诗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亦不统一,反映的思想也很复杂:有写离别行旅之苦,有叹遇合之难;感恨怀才不遇,人生苦短;既欲及时行乐,又要早建功名;如此等等。

回答(2):

这首诗题目“李芳树刺血诗”,见于《永乐大典》,无出处,也没注朝代,李芳树其人无传无记。
【全诗】:去去复去去,凄恻门前路。 行行复行行,辗转犹含情。 含情一回首,比我窗前柳, 柳北是高楼,珠帘半上钩。 昨为楼上女,帘下调鹦鹅。 今为墙外人,红泪沾罗巾。 墙外与楼上,相去无十丈。 云何咫尺间,如隔千重山! 悲哉两泪绝,从此终天别…… 别鹤空徘徊,谁念鸣声哀? 徘徊日欲晚,决意投身返。 手裂湘裙裙,泣寄稿砧书。 可怜帛一尺,字字血痕赤。 一字一酸吟,旧爱牵人心。 愿作罗藤枝,攀树死不休。 死变无别语,愿葬君家土。 倘化断肠花,优得生君家!

回答(3):

这首诗见于《永乐大典》,题目“李芳树刺血诗”,无出处,也没注朝代,李芳树其人无传无记全诗:去去复去去,凄恻门前路。 行行复行行,辗转犹含情。 含情一回首,比我窗前柳, 柳北是高楼,珠帘半上钩。 昨为楼上女,帘下调鹦鹅。 今为墙外人,红泪沾罗巾。 墙外与楼上,相去无十丈。 云何咫尺间,如隔千重山! 悲哉两泪绝,从此终天别…… 别鹤空徘徊,谁念鸣声哀? 徘徊日欲晚,决意投身返。 手裂湘裙裙,泣寄稿砧书。 可怜帛一尺,字字血痕赤。 一字一酸吟,旧爱牵人心。 愿作罗藤枝,攀树死不休。 死变无别语,愿葬君家土。 倘化断肠花,优得生君家!

回答(4):

去去复去去,凄恻门前路,

行行重行行,辗转犹含情。

含情一回首,见我窗前柳,

柳北是高楼,珠帘半上钩。

时为楼上女,帘下调鹦鹉。

今为墙外人,红泪沾罗巾。

墙外与楼上,相去无十丈。

云何咫尺间,如隔万重山。

悲哉两决绝,从此终天别。

别鹤空徘徊,谁念鸣声哀。

徘徊日欲晚,决意投身返。

半裂湘裙裾,泣寄藁砧书。

可怜帛一尺,字字血痕赤。

一字一酸吟,旧爱牵人心。

君如收覆水,妾罪甘鞭捶。

不然死君前,终胜生弃捐。

死亦无别语,愿葬君家土。

倘化断肠花,犹得生君家

回答(5):

《李芳树刺血诗》
去去复去去,凄恻门前路。行行重行行,辗转犹含情。 含情一回首,见我窗前柳。柳北是高楼,珠帘半上钩。 昨为楼上女,帘下调鹦鹉。今为墙外人,红泪沾罗巾。 墙外与楼上,相去无十丈。云何咫尺间,如隔千重山? 悲哉两决绝,从此终天别。别鹤空徘徊,谁念鸣声哀! 徘徊日欲晚,决意投身返。手裂湘裙裾,泣寄稿砧书。 可怜帛一尺,字字血痕赤。一字一酸吟,旧爱牵人心。 君如收覆水,妾罪甘鞭捶。不然死君前,终胜生捐弃。 死亦无别语,愿葬君家土。傥化断肠花,犹得生君家。

《拟古十二首》 作于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为五言古诗
【其十二】
去去复去去。辞君还忆君。 汉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 人生难称意。岂得长为群。 越燕喜海日。燕鸿思朔云。 别久容华晚。琅玕不能饭。 日落知天昏。梦长觉道远。 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