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有点乱。薛家进京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说是皇家选才人,宝钗入京待选。但是八十回里只有薛家出场时提到,此后只字不提选才人的事了。不知道是皇家中止此事,还是宝钗未中。 有爱好者提出疑问,为什么贾府小姐不待选,为什么史湘云不待选。我的答案是,这个问题不存在。因为贾府和史侯家就在都中,没必要特特写一笔待选的事。如果照例都要待选,不过是名册上去登记罢了,不像薛宝钗还得送进京来。所以,虽然曹雪芹没写,但不能因此说贾府和史家的姑娘没有待选。 那么是否宝钗落选了呢?有人提出,因为薛蟠的案子连累宝钗,所以失去了待选资格。这个有可能,但是作者没说,所以也不知是否两件事有联系。 问出这个问题,其实核心是问,为什么薛家赖在贾府不走?对此我的解释是,宝钗待选和薛蟠打理都中商铺,都是幌子;薛家进京的最真实目的是投靠。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用了极关键的八个字“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奠定了全书的一个基本调子,就是没落——不是从极盛到没落,而是从“死而不僵”到彻底坍败。关于这个,红学论述已经不少,我不多说了。“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里,门子说四大家族“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现在我们来看四大家族开篇时已经是怎样的状况。 贾府的头脸三人,贾赦袭了官,但却不能主家,可知身份不如贾政;贾政虽然升了员外郎,但是不善经济(红楼梦后文多处写到政老爹权术拙劣),其势力不强可想而知;宁府贾珍袭了官,然而“只是一味高乐不已”,也无作为;贾元春目前只是宫中一个女史,还帮不上忙。因此可知贾府已不再是当年盛时状况了,没有肥缺实权在握的人物撑着,任你怎样的爵位,必定也是惨淡。所以冷子兴才有那八个字的评价,乃至贾母、王熙凤诸人,才频见萧索哀叹的言语形容。 二看史侯家。史湘云乃忠靖侯史鼎的孙女,自幼父母双亡,而今靠着婶娘生活。后文有大段描写,借宝钗之口描述湘云境况(三十二回),“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可见史鼎过世之后,史家的境况业已走了下坡路。 三看薛家。薛家“现领内府帑银行商”,是个肥差官商。然而薛蟠死了父亲,和母亲、妹妹过活。薛家的一应商务都顶着薛蟠之名在经营,而薛蟠的年纪据甲戌本写作十五岁(有研究者对比其他版本,蒙府本写作十七岁,余者未写),仍是一个顽童。这样肥差自然有无数的人在惦记,而薛蟠一个小孩家,怎么管得住偌大摊子,怎么敌得过别人的算计,所以买卖毁损或被别人戗了行市,都是势在必然。护官符里注薛家“共八房分”,那么就算薛氏家族整体没有败落,只薛蟠一家而言,族内的挤压与祸害也就容不下他母子三人。所以,薛姨妈带着两个孩子,早不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日子了。 四看王家。王子腾现任京营节度使,薛蟠进京路上,又升了九省统制,乃是有兵权的军队高级将领。说到这里也就看出来了,《红楼梦》开篇之际,四大家族之中三个都已没落,只有王家还在盛时。 所以,薛姨妈打着种种幌子进京,其实真实目的是投靠王子腾来了。同样的,王夫人和王熙凤在贾府那样有势力,也因为王子腾在后面“硬挣仗腰子”。有人说薛姨妈一家进京,宝钗待选是假,来给宝钗宝玉提亲是真。这个话其实说不过去。要提亲,径直提亲便好,没必要举家迁过来,住进未来亲家的府里去;而且也不合脸面礼节。之所以住进贾府,还是因为王子腾奉旨巡边离开了,不方便冒冒失失地住进王府,退而求其次,才进了贾府,到姐妹家住下。不料王子腾命短,死在路上,一下子断了薛姨妈投靠王府的念想,这才不得已在贾府扎下根来,靠着姐妹(王夫人)混这剩下来的艰难日子。而贾府的彻底败落,注定与四大家族整体败落一势,便是从四大家最后一个支柱王子腾的死亡开始的。再后来元春晋妃,可比救命稻草,却又似回光返照,正是“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时候,来一道忽喇喇大厦倾而谢幕了。这个大观园,修起来就是为了拆的!仿佛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题目,叫做“为了告别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