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在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等治疗上普遍认为尚无特效药,主要是对于肝炎病毒及感染上很多问题没有被认识: (1)肝炎病毒问题 ①至少有5种被确认的肝炎病毒,为何甲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只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过程,而经胃肠外传播的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又较多地表现为慢性持续性感染,其原因尚不清楚。②各病毒的基因组表现差异很大,乙肝病毒(HBV)的四个基因组S、C、P、X,其中一个发生变异就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HBV及丙肝病毒(HCV)的易变性形成不同的血清亚型(HBsAg有9种亚型)及基因型(HBV、HCV均有6个基因型),准种的发现在诊断与治疗上又增添了不少变数。病毒的易变性,使至今无适合全球性的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疫苗问世。病毒为何会变异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变异后病毒致病性有何变化等,仍不清楚。③由于HCV发现较迟,至少15%-30%感染者的传播途径还不清楚,迄今还没有直接看到HCV。④丁肝病毒(HDV)是缺陷病毒,外壳为HBV感染后的HBsAg核心除HDVDNA及HDAg外还有什么,与外壳以何方式结合,HBV如何帮助HDV复制,HDV在体内分布情况怎样,HDVRNA会不会变异及有何意义尚不明了。⑤目前至少有5%-10%肝炎病毒未被发现,因此对此种感染诊断与治疗上尚有困难。⑥由于各种病毒间无交叉免疫性,可有混合与重叠感染发生,易使肝炎慢性化、重症化,病毒间的干扰现象可出现多种临床与血清 学表现,又使诊断与治疗更加复杂化。 (2)肝炎发病机制 ①尽管对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发病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慢性肝炎(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发病机制方面很多环节仍待深入研究。近年又发现HBV有直接致病可能性(因为发现转基因小鼠对HBV呈免疫耐受仍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在免疫抑制情况下仍可出现肝损害,也不能防止纤维化形成及转变为肝硬化),病毒因素与宿主的免疫应答、直接肝损伤之间关系了解得也很有限。②遗传学研究发现,乙肝又是一种病毒遗传病,因HBV的人侵损伤人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改变人体遗传信息,尽管医学家正在探索修复DNA的方法,但要完全修复损伤的DNA及挖出整合在人体基因组的HBVDNA治愈乙型肝炎,确实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3)肝炎复杂多变临床问题 1)甲型、戊型肝炎虽为急性自限性,为何又出现慢性化趋势,尚待研究。 2)慢性乙型肝炎反复发作除主要由病毒复制引起,还有什么其他原因。我国HBV感染相当一部分因母婴传播,为何易致HBV携带,对携带者是设法使其发病(肝细胞损伤)再抗病毒治疗还是等待发作;母婴传播中如何防止宫内感染,还待研究。 3)为何很多HCV者仅有ALT升高,易致慢性化还不清楚。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如何早期临床诊断肝纤化仍有困难。 4)从慢性肝炎到肝硬化再发展为肝癌的规律虽已取得共识,但具体机制还不清楚,一般认为HCV核酸片段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的核酸中可诱发肝癌,为何HCV的RNA不整合到肝细胞内也会发生肝癌。 5)对于重型肝炎的“二次打击”的发病机制取得了共识,虽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但为何病死率还那么高?目前尚缺乏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抢救重型肝炎能否救治多数病人,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而对肝炎病毒的基因治疗尚处实验阶段。 (4)肝炎标志的检测 1)目前一个大的问题是试剂不够规范化,戊肝病毒常规检测可信度还不够。2)PCR十分敏感,但易污染出现假阳性,而微量的HBVDNA在血清中的存在,是说明体内存在HBV还是仅有HBVDNA的片段,还不了解。3)现在已经有HBVDNA定量检测方法对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意义较大,但费用较高,且重复性较差。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给诊断与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由于以上种种对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等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及其认识上的局限性,故目前尚无治疗肝炎的特效药物。至今中草药还未筛选出一种公认的抗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有效的药物,也不能阐明各药物作用于病毒复制的哪一环节(作用点),虽然有的药品广告上称肝炎标志物转阴率、肝炎治愈率很高,但尚缺乏科学的、严格的临床设计与对照。我们期待用中西医结合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病毒性肝炎的根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