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即将更换成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发展趋势吗?

2025-05-15 07:21: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EV车辆效率远高于燃油汽车。

普通燃油汽车(TanktoWheel)的实际效率仅为16%,采用混合动力后车辆效率达到30%。EV的车辆效率及FCV(燃料电池汽车)分别为81%、50%。EV、FCV以“化学能—电能—机械能”代替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的能量转换方式,以“电能”为媒介的转化效率会高达90%,而“热能”为媒介的转化方式最高也就是40%。

电动汽车的综合效率同样高于普通燃油车,燃料制备效率提升将进一步拉大与燃油车差距。综合效率,EV、FCV比普通燃油汽车分别高出15%、14%。目前以化石燃料燃烧制电以及制氢的效率虽然低,但是,核电、绿色能源的应用效率、氢气制备技术进一步提高,汽车电动化的综合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二、构造简单

汽车的电动化实现车辆高效,带来能量的高利用率,减轻平民大众“钱袋子”。至于大气污染、能源危机、二氧化碳排放等等高大上的论调,也无非是能量综合利用率的问题。

汽车电动化将使零部件减少1/3。普通燃油车的零部件数量一般认为是30000个,其中发动机类占比约22%、驱动操控类占比19%、车身占比15%、悬架制动占比15%、照明及线束占比12%、其它电子装备占比10%。对于EV,发动机的22%、电子产品的7%、驱动传动系统的7%等被去除。而电池、电机、DC/DC转换器、电动刹车等至多增加100-200个零部件。综合来看,汽车电动化将减少11000个零部件。

构造简化将带来成本降低、操作方便及更大的内外观美化空间。汽车电动化使零部件大幅减少,对企业意味用更少的人力、场地、设备、管理,更快、更高效的进行量产,节约成本。对消费者,意味更廉价的汽车。而且,电动模式带来更加简单、响应速度更快的操控。轮毂/轮边电机、电池高能小型化以及轻量化材料的应用,给车辆设计提供更多的改良空间,可能提升车身美感及舒适性。

对车辆性能的要求,使整车的电子信息设备配置率大幅提高。电子设备的增加,能提升车辆效率,加强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据估算,1980年,汽车电子设备的费用占比约为3%;2000年,电子设备的占比达到20%;2015年,车辆电子设备费用占比上升至30%。相汽车电动化将新增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电子设备费用占比将超过65%。

三、高信息化,高电气化设备的高电量需求

车辆的智能网联化进一步加大信息处理量。整车电子系统已经延伸至“人—车—环境”的立体式信息处理,对道路路况、周围行人与车辆的信息处理提高驾驶安全性,对周边充电桩、停车场、商铺、电影院的信息处理,提高使用便捷性。这不仅需要数量庞大的传感器、控制器、芯片等,同时需要不停地完成信息处理及计算。

庞大的车辆信息处理需要足量的电能支撑。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我们处理逸散的信息过程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将越多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转化成越有规律的可用性信息,耗能就越大。电子产品配置增多,智能网联化的客观要求,迫使未来的汽车需要配备容量足够的的储能电池。

四、能源易获得

汽车电动化实现能量的无固定区域及形式的输出及输入。汽车电动化的本质是利用电能来进行机械驱动。当储能系统把化学能直接通过电流与外部直接互通时,我们的能源选择就不仅仅限于像汽油这样的某种物质,即产电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途径,而电的也可以在任何地方获取。这意味着可以根据需求随意调控和选择能源方式,最终优化能源结构。例如,家里的储存的太阳能可以去充电汽车或是卖给电力公司,地沟油可以燃烧变成电再驱动汽车等等。

所以说发展电动力汽车是推动时代车轮向前的必然趋势,而对于目前存在的里程焦虑等问题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完美的解决。

回答(2):

纯电动汽车产量持续上升,销量出现下滑

在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网联化,环保要求愈发严格的趋势下,电动化是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近两年随着技术进步以及禁售燃油车等相关政策的推动,纯电动更是成为各大车企研发的重点。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纯电动汽车(BEV)相对于混合动力汽车(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EV)的优点是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对电力有一定要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9年我国纯电动汽车生产完成102万辆,同比增长3.4%;销售完成97.2万辆,同比下降1.2%。

分产品产量来看,2016-2019年纯电动乘用车增速呈逐渐下降趋势,从84%下降至66%;自2017年纯电动商用车产量增速逐渐放缓。纯电动乘用车产量增速远高于纯电动商用车产量增速。原因除了补贴上重乘轻商之外,还包括产业发展阶段已经由公共领域为主向私人领域加速推进。

充电设施保有量持续上升,补贴幅度退坡

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是便利的充电基础设施,随着新能源汽车地方购置补贴使得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略有成效后,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新能源汽车地方购置补贴资金逐渐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环节。在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网联化的大趋势下,多家汽车制造商表示将重点放在研发电动汽车上,但是市场中纯电动汽车的推广仍然存在较大的瓶颈,电动汽车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影响产量增速,主要原因是车主对纯电动汽车续航的忧虑,所以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一方面除了提升电池的性能之外,还包括提供便利快速的充电设施。近年来我国公共类充电设施保有量也逐渐增加。2018-2019年公共类充电设施保有量逐渐增加,截止2019年10月底,公共类充电设施保有量达到47.8万台,较2018年底增加4.7万台。

2019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幅度大规模退坡,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完全取消,获得补贴的最低续航为250km,最高国家补贴减少了一半,为2.5万元,依然是400km以上车型获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幅度的大规模退坡表明将迎来全行业大洗牌,拥有核心技术的车企将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生存,靠补贴生存的、靠地方政府政策补贴的车企将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公共类充电基础设施的增加以及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完善,我国纯电动汽车渗透率逐渐上升但增速放缓,2019年我国纯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4.68%,较上一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明确了2025 年25%的电动车占比目标,2019 年渗透率4.68%离2025 年目标相差较大。

虽然纯电动汽车的普及遇到较大的挑战与困难,但是汽车的电动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随着技术的突破,市场对纯电动汽车的接受度提高,纯电动汽车的普及率将逐渐提高。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回答(3):

电动汽车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电动车不且经济,而且还很环保。政府也在大力提倡使用电瓶汽车。

回答(4):

因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电动车的普及也是大势所趋,出租车本身就非常多,所以在以后购买的话是可以选择电动汽车的。

回答(5):

目前国家提倡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将燃油出租汽车更换成电动汽车可以很好的解决资源以及优惠的补贴政策,相信电动汽车必将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