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勘探阶段
四川盆地的规模性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普光气田所在的宣汉-达县地区的勘探也始于此时期。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及原地质矿产部西南石油地质局曾先后开展了地面地质调查(1∶20万)、构造详查(1∶5万)、重力磁力普查(1∶50万)、构造细测、地震勘探,发现了双石庙、雷音铺、东岳寨等构造,并实施了浅井钻井10余口。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随着川东地区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宣汉-达县地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展了覆盖全区的二维数字地震普查,全区测网密度达2km×4km。选择了当时认为具油气勘探前景的局部构造———东岳寨构造进行了地震详查,测网密度达到1.5km×1.5km;并在双庙场构造试验性地开展了25.6km2三维地震勘探,通过这些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的构造格局,并在东岳寨构造部署施工了川岳83井,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钻遇裂缝型储层,获工业气流,由此发现了东岳寨含气构造(图6.31)。与此同时,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在研究区的双石庙构造完成双石1井,在双庙场构造完成雷西1和雷西2井,三口深井均钻穿石炭系。以后又在东岳寨构造钻探了川岳84井,在付家山构造钻探了川付85井,在区块东南角的宣汉东构造钻探了七里23井(见图6.31)。通过这个时期的勘探,完成了工区的地震概查和详查,钻探了深、浅探井共21口,虽然在发现的各构造主高点上都进行了钻探,但均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图6.31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构造位置(A)与气田飞仙关组四段底构造简图(B)
2000年,中国石化集团进入川东地区勘探,地质家们在对宣汉-达县地区的勘探历程和邻区渡口河、罗家寨、铁山坡等一批高产气田发现历程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区内及周边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本区生烃与保存条件是好的,能否发现气田(尤其是大气田)的关键因素在于地下是否发育有优质储层;而前人“开江-梁平海槽”和以构造圈闭为主要钻探目标的认识限制了本区的勘探。为此,又开展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野外地质、钻井岩心和区域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宣汉-达县地区在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飞仙关期沉积的礁、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具备形成油气储层的基本地质条件;本区也是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发育的地区,因此制约气藏规模及储量丰度的主要因素是储层的厚度、分布面积和孔隙发育程度。
基于上述认识,以构造勘探为主的勘探思路已不适应,由此提出了“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为主的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为勘探对象”的思路。针对深层的储层成像,重新部署实施了二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约为1100km。所得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有效频带范围大致在8~125Hz之间,优势频带在20~80Hz之间,主要目的层附近频率为50~60Hz;地震反射波特征明显,波形较活跃,断层和构造形态清楚,满足了储层研究和综合评价的需要。此外,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与储层地质学方法为指导,开展了长兴期-飞仙关期岩相古地理及礁、滩相的展布规律研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确定了主要储层类型。同时,在有利相带内,以地质模型为指导,利用地震相分析与特殊处理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地质、钻井、测井、地震等多学科、多单位联合的储层横向预测研究工作,圈定了储层发育区,优选了钻探目标、精选了井位。
(2)普光气田的发现
普光1井于2001年11月开钻,2003年5月钻达上二叠统长兴组顶部完钻。对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55m的储层段进行完井试气,产量达42.37×104m3/d,由此发现了普光气藏。随后,对普光地区部署实施了高精密度三维地震。利用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开展了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定量预测,并开展了勘探阶段的气藏描述工作,提出了气藏整体评价部署方案。截至2005年,已经在普光构造完钻7口井(普光1,2,3,4,5,6,7井),已测试的5口井均获得高产天然气流。
2006年2月,经国家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普光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探明储量为2510.7×108m3。由此发现了中国南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气田———普光大气田。随着评价勘探的进一步深入,气田规模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