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技能,态度和综合素质培训的区别

2025-05-21 17:38:2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知识技能态度是培训目标分类设定的常用区分方式,是一种分析性思维的体现。

知识包括陈述性或事实性的知识,与概念性的知识。

  • 事实性的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应,很少加入主观加工,具有“客观性”和“唯一性”。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属于事实性的知识;

  • 概念性的知识,来自人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的各种“概念”、”程序“、“模型”,是用于解释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维工具,例如销售五步法的五步骤,相比前一类知识,它更具有主观性,且不是唯一的,如,市场上可能还存在销售六步法七步法之类的思维工具。很多经过提炼萃取之后的技能或经验,都表征为概念性的知识,被用来培训讲授或者书面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念性知识是嘴上的技能“。

技能包括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技能。

  • 技能既可以是对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无知“的经验或本能。

  • 例如,学习四则运算的概念知识,有助于运用基本概念解题,这属于前者。

  • 又如,善于爬树的人动作敏捷技能娴熟,但他可能很难讲出关于爬树的知识,仅仅是反复练习的经验使其动作协调性更强。

  • 因此,技能的训练未必需要知识的铺垫,而真正掌握技能却必须经过练习塑造,否则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

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例如,遇到危险,战斗、逃跑、鸵鸟战术分别是三种不同的行为倾向,也标识出行为人对于危险的三种不同态度。

  • 错误的态度背后都存在错误的信念,也就是常说的认知局限,思维模式问题,例如刻板印象、视角狭窄、线性思维等等。改变认知是改变态度的必要条件。

  • 与态度伴随的还有情绪反应,大脑皮层的认知强化之后会将行动抉择直接交给情绪反应,由杏仁核接管人的行为,例如人对蛇的恐惧,已经无需在脑海中回顾蛇的各种危险性质,直接会产生心慌、汗毛竖起、瞳孔放大等一系列的躯体和情绪反应;因此,觉察与管理情绪也是改变态度的必经之路。

  • 企业中员工的绩效问题,经常被归结为态度问题;也就是员工懒散无责任心不愿意做好,会采取一味施压和责备的方式。殊不知背后有很多认知的和情绪的原因:例如,看不到做好的可能性,认为做好了也做不好都没什么结果区别,认为领导根本不重视结果,认为做好了会被同伴鄙视,以及等等。不解决以上认知和情绪问题,难以改变态度。

  • 道理都懂,知易行难的现象是非常常见的,常被称为态度很好,就是不改,例如难以戒烟者未必不知道吸烟的危害,甚至说起来头头是道,但依然戒除不了。阳明心学认为,知行不一的知,并非真知。为了调和”吸烟有害“的信念与”我继续吸烟“的行为之间的认知失调,难以戒烟者一般都会产生某种新的错误信念,比如”我不一样,没这么倒霉“等。

  • 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先促使培训对象产生行为,然后晓之以理,建立道理和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心理愉悦及外在好处的链接,是改变态度的一种好办法;

综合素质培训谈及的可能,更多的是与具体岗位实操技能相关性不大的培训,是一种结合知识态度技能的,通用能力的培训。

  • 需要员工具有自我转化和迁移的能力,才能将培训所学转化为生产力。例如: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数据处理能力都属于通用素质都与区域市场计划能力相比,与岗位绩效的相关性更远一些。

回答(2):

其实这是不同的方面

没有什么对比性的

所以你自己也不要太较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