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自给自足,不用于商品交换。
农耕文明的格局主要为南稻北栗。
北方
北方的原始农耕以旱地农业为特色,这与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春秋冬三季干旱寒冷,夏季高温多雨。该区域普遍存在的黄土,持水保肥能力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所以选择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幼苗期能抗旱的栗。
南方
南方的原始农耕以稻作农业为特色。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多湿润,所以选择了喜水作物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
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扩展资料: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
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耕文明
特点
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相对的海洋文明而讲,就是清代没落的最主要原因。
发源地
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有五个: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希腊(公元前3000年~11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古中国(公元前2000年夏朝建立——至今)。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评价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
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此间,人们以农业为主,政治体制一般实行君主制或君主专制,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农耕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它是工业文明的摇篮。
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
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尽管农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园牧歌,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质的不同。
农耕相对于游牧的好处就是,能大幅度提高生产力,这样一来,才会有一些吃饱了没事做的人去想吃饱之外的事情。如研发科技,发展文化等等。
四大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有以下5点,第一个特征是它的传承性。 第二个特征是对土地的依赖。第三个特征是温和性。第四个特征是无法形成真正的奴隶社会。第五个特征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
我个人觉得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就是农耕器具的出现,如:犁、耙、水车、风车、禾桶等,这(网页链接)里面有具体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