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亩地能收多少粮食

2025-05-19 09:26:3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汉代种粟(小米)收为军粮,除了种粟还有其他各种,如稻,麦,豆,瓜,瓠,芋,五色黍(黄大米、梁等),元麦(青稞粯子)等
最主要的就是小米和水稻

汉一亩地得粟三到四石,换算成现今市亩一年收粟则在一亩三百市斤左右
不同年景种水稻则差别很大,按农书记载在好的年景时施用肥料的美田亩收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十石,若再加上用溲种施加磷钾肥最高产量一亩地可收过卅石(宋代记载为百石)
按薄田亩收十石计算,汉代一亩地可收水稻产量为现今市亩一亩约九百市斤
按中田收十三石计算,汉代一亩地可收水稻产量为现今市亩一亩接近一千二百市斤
按美田收十九石计算,汉代一亩地可收水稻产量为现今市亩一亩约一千七百市斤
美田十九石这个数据很接近现代实验田数据了

回答(2):

按中国学者余也非的研究,北方小麦亩产在元代已达到0.96石,南方水稻亩产在宋代达到1.39石。

回答(3):

古代的度量衡并不统一,不同的朝代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标准。因此,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到某个朝代或者地区。
在古代中国,汉代时的平均粟亩产约为**3.33汉石**,每汉亩产粟3.33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每晋亩产粟**2.66晋石**;唐代时,大致是1唐亩收1唐石;宋代时,每宋亩得米2宋石到3宋石;元朝时,每元亩产2元石;明朝时,每明亩产大米**3明石**。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都是平均值或者估计值,并不代表所有地区的收成情况。此外,古代的粮食种类和种植方法也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直接与现代的产量进行比较。

回答(4):

前言:
  一,历朝历代的度量衡单位不同,因此,所计算也是不同,比如唐时1石为汉时3石,唐时1亩约为汉时的0.78亩。这些换算因为比较复杂,本题并不涉及,我在回答时,也只论当时的亩和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换算。
  二,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所谓古代,从先秦可一直到明清。本人谨以汉到明的亩产做答。
  三,按吴慧之《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研究历代的亩产,可以从几方面着手,一是从历代史书中有文字记载的亩产多少来入手,一是可以从租税记载去倒推或复核亩产。

1,汉:平均粟亩产,每汉亩产粟3.33汉石。
  居《史记。货殖列传》载“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这里讲的是汉代的食封制,由国家分给受封者若干户的地税作为收入,这个地税,国家收的是实物,对受封者是折钱给他们。其中的“岁率户二百”是指,每户每百汉亩所交地税给受封者的二百折钱。而居《食货志》记载,粟每汉石(大石)为三十钱,二百钱,意味着农民需向国家缴纳地税的实物,约为6.66大石,每亩缴税为6.66升,按汉代三十税一的缴税标准,那么,每亩的平均产量,应该是在6.66升/0.033 = 2大石左右,按照汉代大石到小石的折算,2大石应该约等于3.33小石。
  另参考吴慧之《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125页

2,三国,两晋,南北朝:每晋亩产粟2.66晋石。
  居《初学记》第27卷中引《晋故事》的记载,“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棉三斤”。这是西晋的占田制及课田制。当时的赋税比例,还是三十税一。每五十亩要收税四斛(石),即每亩约8升粟的税收,摊到平均亩产,则应该是8/(1/30) = 2.66石。但由于晋亩及晋石之汉又有不同,因此需要折算。另《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种稻二十余亩”,“所取稻得六十斛米”,即每亩得大米不到三石。但因古时稻出米率较低,大约是46%的比例(唐开元七年制“稻三石折米一石四斗”,三国两晋时不会超过这个数字),这样算来,亩产为2.68汉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三国两晋时期,耕种方式较汉粗放,其亩产也比汉略低。

3,唐,大致是1唐亩收1唐石。
  居《资治通鉴》载“元和中,振武垦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十余万斛”。又有《新唐书。崔弘札》载“于秦渠下辟荒田二百顷,岁收粟二万斛”。因唐制,1顷=100亩,因此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每1唐亩产1唐石。

4,宋,每宋亩得米2宋石到3宋石。
  居《宋史。食货志》记载,“吴玠于绍兴时治废堰田,八百五十四顷岁收二十五万石”,又居范仲淹《范文正公别集。奏议》载“臣知苏州,田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

5,元,每元亩产2元石。
  参考:吴慧之《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166页

6,明,每明亩产大米3明石。
  参考:吴慧之《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