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那些评议人物的人,大多讥讽荀彧协助曹魏一党,倾覆汉朝国祚;曹氏与刘氏君臣关系的转变的确有荀彧的缘故。即使他晚节出众,也没有办法拿过来弥补他的过错。他的功劳既然违背道义,所以最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误并因此感到内疚自责。陈寿的这个评价,几乎是世上人的共识。我裴松之却认为这样的话,未免有一些夸大其词。荀彧难道会不知道魏武帝的志向不是做衰败的汉朝的忠臣么?诚然因为当时的王道已经衰弱,动乱到了极点,英雄豪杰们对其虎视眈眈,每个人都有著叛离的意图,没有拨乱反正的资金以及凭借顺乎天命的力量去拯救汉室的方法,那麼汉室的灭亡也不会远,百姓也会遭殃。想要辅佐当时的英杰,一举匡正不顺的国运,不是这个人又能够和谁一起呢?因此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急于解救困难,正像是去帮助躯干和头颅,让他能够站在高峻的山上,至於顺畅无阻地用舟船救济苍生,为刘氏延长二十几年的国祚,难道不是荀彧原本的意图,他这样的行为与仁义宽恕的道义离得很远么?至於曹氏的霸业兴隆,灭亡汉朝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於是他为保全志节而付出生命,来表明自己平素的心愿,在当代保全天下统一,将诚心流传百代,真可以称是任重道远, 有志气的行为有道义的处事。称他这样的行为还有所不足,必定是污蔑了!
大体上意思就是这个吧,由于我没有选文科,所以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少数句子的翻译应该还会有点问题,不过大意应该没错。
希望能够帮到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