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户和窗棂是用木头做的,窗框有用木头,也有用条石头砌的。 一般贴窗用的是竹篾纸,这种纸比较透亮,而且坚韧不容易破,就像今天我们说的纱纸。窗户上会有窗格,竹篾纸贴在窗格里边那面,窗格眼较小较密。夏天有钱人家会用很薄的轻纱来代替窗户纸(冬天纱布会比纸张透风),所以古诗里常会出现“碧纱窗”这个词。
窗在宋代以前就是一个竖格,后来就出现了横格,然后斜格既后来大量的雕饰。它的功能除具最早的那种采光功能,更多的增加了装饰功能,这点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明清古门窗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在后面要具体说明)。
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个门窗,早期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玻璃。没有玻璃的时候,如果窗做得过大,一刮风它会破掉,所以它就必须要加窗棂格,窗棂格的间距是要保证窗的强度。我们在唐代以前虽然有了纸,但是那个纸还不能大面积当窗户纸用,所以古书上记载的大多都是用绫这个丝绸织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对纸来说不是很好。
到了明清,纸大量应用到窗户上,这个的应用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它的间隔可以适当地增大。在北方有比较大的窗户格,纸的拉力很好。这样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换,这就是窗户在它实际功能中的一个应用。比如北方比较寒冷,甚至有的窗户要糊两层纸,过去有句话说“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实际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两边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着火是因为东北经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户纸很快就坏掉,所以它必须两面糊。而在南方就是糊里侧,窗棂看得很清楚。这是由于地域特点产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