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帧格式的历史分类

2025-05-21 13:18: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以太网帧格式多达5种,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那么实际使用中具体会用哪种呢?事实上,今天的大多数TCP/IP应用都是用Ethernet V2帧格式(IEEE802.3-1997改回了对这一格式的兼容),而交换机之间的BPDU(桥协议数据单元)数据包则是IEEE802.3/LLC的帧,VLAN Trunk协议如802.1Q和Cisco的CDP(思科发现协议)等则是采用IEEE802.3SNAP的帧。
前导码(7字节)、帧起始定界符(1字节)、目的MAC地址(6字节)、源MAC地址(6字节)、类型/长度(2字节)、数据(46~1500字节)、帧校验序列(4字节)[MAC地址可以用2-6字节来表示,原则上是这样,实际都是6字节]
图2 IEEE802.3以太帧头 字段 字段长度(字节) 目的 前导码(Preamble) 7 同步 帧开始符(SFD) 1 标明下一个字节为目的MAC字段 目的MAC地址 6 指明帧的接受者 源MAC地址 6 指明帧的发送者 长度(Length) 2 帧的数据字段的长度(长度或类型) 类型(Type) 2 帧中数据的协议类型(长度或类型) 数据和填充(Data and Pad)注 46~1500 高层的数据,通常为3层协议数据单元。对于TCP/IP是IP数据包 帧校验序列(FCS) 4 对接收网卡提供判断是否传输错误的一种方法,如果发现错误,丢弃此帧 注:如果帧长小于64字节,则要求“填充”,以使这个帧的长度达到64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