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三国的众英雄人物中,刘备的军事才能不如孙权,更不如曹操;计谋与
此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却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着的追求,完成
了一份霸业。所以刘备一直是一个令后人争论的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玄德
一样,当真是玄之又玄。刘备身为汉靖帝之后中山靖王之玄孙,这等汉室贵胄,
在一出道时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靠富商出资招募军队,之后东奔西走地寄
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
和款待,这与他是汉室之中少之又少的贵胄,礼贤下士的作风,最主要的是他也
是英雄,这些都是分不开的。同时,刘备起自微贱,非有尺寸可以凭借,完全靠
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藉乱世而成英雄。本文试图对《演义》中刘备的仁、忍、
智、诚、伪这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使人们对刘备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
三国演义,刘备,形象
我们的诸葛军师,刘备对他可
谓是信任到了极点,
“三顾茅庐”不用再说,有时甚至把诸葛的地位摆得比他自己
的还高,诸葛独坐正中,刘备旁侧坐而下。
(三)用人之智
刘备帐下能人极多,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不逊于北居的曹操。刘备文有
当世奇才、怪才的孔明和庞统,还有徐庶司马徽等当世名士,再不济也还有糜竺
之辈;武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将,哪个不是一身武艺,独挡一面,取上将
首级如探囊取物;之后又有魏延,姜维。这么些个能人,能在他帐下为他卖命,
靠的是什么,这就是刘备的独到的用人策略。
1
、重用诸葛亮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蜀国的创立,三国鼎立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了
诸葛亮这个军师。这似乎有些夸大了,但有这么个说话,也不会空穴来风,可见
诸葛亮在这其间的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诸葛亮在被刘备请出隆中,放下他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前,其实已是大有声名了,他也知道有曹操这么一位
枭雄,有孙策、孙权这么一号人物,但他为什么就不出山去为他们出谋划策呢?
虽然《三国演义》中有一段“三顾茅庐”的故事,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
‘将
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
。这可不是真正的原因,光靠刘备的诚意是打动不
了诸葛亮的,难道曹操等想成大事的就没有诚意吗?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刘备能
善于利用每个人的特长,而且是能充分地发掘别人的潜能,这是其他人所无法比
拟的。诸葛亮就是看到刘备这一点,因为当时在曹操帐下已有众多的谋臣,而且
曹操生性多疑,这样就很难将他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就很难实现他的人生
抱负。但他知道刘备当时是急需人才辅助,一定会将所有事情放手交给他,这就
给他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尽展所长,这才不负他的远大抱负。
2
、不计前嫌、用人不疑
在刘备的帐中,有许多文武官员曾经是敌方阵营中的人物,这些人物经刘备
予以信任培养,成为了刘备集团中不少核心人物。黄忠原是曹魏的裨将军,归附
刘备后,定军山一役,勇冠三军,封为后将军,后来更成了五虎上将,据历史记
载,刘备称帝后,将有功之臣,无论文武都一律封为将军,而真正被封为正将军
的就只有两人,黄忠就是其中的一位。法正,时称“奇有智术,著见成败”,原
是刘璋的军议校尉;战将马超,在往奔汉中时,闻刘备英名,“密书请降”(
《三
国志·法正传·马超传》
)
;还有如董和、许靖、刘巴,李恢、杨洪等著名文武官
员,原先也都是曹操刘表刘璋的部属,在他们归降之后,都得到刘备充分的信任和培养,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力量,为刘备创建和巩固蜀汉政权,都立下了汗马功
劳。
四、刘备是真英雄
刘备是不是英雄,那其实是不用怀疑的,刘备是英雄。看过《三国演义》的
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刘备没有男子汉的气魄,整天哭哭涕涕的,简直是个窝
囊废。其实读者完全错了,试想在当时的这么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没有男子汉
气魄的人能有什么作为呢,更不用说创造出“三足鼎力”的局面了。一个没有勇
气的人能有这么多的能人为其卖命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也就是说刘备并不像
我们想象的那样了。
《三国演义》
中的刘备,
最初其实是一个以武将的形象出现的,
“三英战吕布”
、
“征黄巾”
、
“伐董卓”
、
“讨袁绍”等等。虽然他的武艺在当时是相当的平庸。但
正是因为这平庸的武功,却更显其勇于站别人前面,勇于与人作斗争。
“三英战吕
布”
(
《三国演义》第五回)写道: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
吕布何许人也,号称三国时的第一勇将,能从他手下过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古
人也曾有诗云:
枭雄玄德掣双锋,
抖擞天威施勇烈。
还有
“斩车胄”
、
“怒打督邮”
、
“火烧博望坡”
、
“定西川”等无不是勇的表现。虽然在罗先生的书中将一些原本
属于刘备的东西移花接木到了关、张甚至到是孔明身上,但这样的描写就是另一
种表现了。想刘备武不如曹操,文不过孙权,这样一个人能做与他们一样,甚至
更难做到的事,
“勇”字当之无愧。
(一)英雄之气魄
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刘备没有男子汉的气概,更
不用说是英雄了。因为在书中所看到的刘备往往是哭哭涕涕,四处逃窜。计谋比
不过曹操,武功也甚是平平。其实书中是想表现出刘备的英雄气概的,虽然笔墨
并不多,甚至你不仔细研读跟本不可能发现,但书中确实很好地表示出来了。
据史书记载,刘备在很小的时候就曾说过“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之类的
话。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反”意,或者认为是小儿之戏言。但小小年纪的刘备
能说出这样惊人的话语,着实让人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怪不得他叔叔会说“此
子日后必成大器”
。
而在刘备临死前,他知道在他身边只有诸葛亮可委以重任,所以临终前遗言
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
,
必能安邦定国
,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
,
则辅之;如其不
才
,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我们且不管他这话是真是假,或者说是为了让诸葛亮更
死心踏地的为他卖命,单凭这几句话足可见他的政治眼光和无人能及的宏大气魄。
刘备经常在人前哭,在战场上跑,但“哭、跑”也并不代表就不是英雄,哭
也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曹操可算是一代“英雄”吧,或者说是一代“枭雄”
。但他哭得不比刘备少,不比刘备惨,既然曹操能哭,那刘备就更
应该哭了。刘备一出道时,不用说没兵没权,连知道他的人都很少,袁术就曾说
过他不知道世上还有刘备这么一号人物,而当刘备听说有人向他求救,他就高兴
得不得了,
说
“世上还有人知道我刘备的”
。
而曹操却是宦官子弟,
政治资本较厚,
刘备怎么能与他相比。那么刘备打不过他们当然要跑,实际上刘备就像我之前所
说的是一个谜,这从他的性格,处世态度上就不难一窥。其实刘备除了哭之外还
是有豪情万丈、血气方刚、努发冲冠的时候的,只不过是时事所逼,他不能像曹
操那样肆无忌惮地表面英雄之气,曹操有地盘、有人、有兵,再加上自己豪迈的
性格,那当然可以把自己的英雄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而过之——“宁可我负
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但作为整天寄人篱下的刘备他却不能,如果他也像曹
操一样表现自己,那他可能早就英雄气短,去见刘家的各位先祖去了,吕布就是
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只能说刘备是用另一种方式表现自己英雄的一面,是一种
更为深沉的英雄之气,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英雄气。正是这种英雄气才会吸引
关、张、赵等武将及诸葛亮、庞统这样的旷世奇才为其所用,成就大业。
(二)英雄之灵魂
一种无形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这在三国中刘备是一个最突出表现者。
在曹操、孙权、刘备三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刘备那样经过数十次的挫折才成就伟
业的。应该说刘备经历最坎坷,但刘备并没有因此放弃。从二十几岁东奔西走一
直到四十几岁迎诸葛亮出山为止,这么长时间的不断奋斗,这能不表明他的那种
英雄魂吗?《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
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是吕布不听,
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刘备也曾多次感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每每想及自己
的处境,都会黯然哭泣。但伤心难过之后的他却从未懈怠。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讲,
我们换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来看的话,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的确是英雄
吗?
(三)英雄之义气
《三国演义》从题目中我们就不难看出,
“义”是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一块重
要内容。从“桃园三结义”开始,我们的罗贯中先生可没有少花笔墨在这个上面。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
‘念刘备、
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
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
忘恩,天人共戮!
’”这只是“义”之开始。关羽和张飞自从跟了刘备以后,一跟
就是一辈子,真可谓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汉室,更确切地说是给了刘备。关羽为
了念及他们的兄弟之情,兄弟之义,放下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带着两位嫂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兄长刘备的身边。虽然后来刘备成了一方霸主,
但对兄弟的“义”却是众多帝王所不及的。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在家里,刘备对
他的两个兄弟一点架子都没有,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让兄弟两个和他平
起平坐。书上的记载叫做“寝则同床”
,就是刘备经常是跟他这两个兄弟睡在一张
床上的,这就是英雄之义,这就是兄弟情谊。三国中还有一个精彩的画面,深深
地吸引着读者,也引出了众多学者专家的大讨论。
“刘备摔儿”这出戏更是将刘备
的重义发挥到了极致。不管刘备是否真摔,是否只是想收买人心,这已不必再论。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才、
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
收为己用。他的“爱民”理念为他赢得了众多的人心,创造了与曹操、孙权所拥
有的“天时”
、
“地利”相对抗的“人和”的局面;
“爱材”则使他能得到文治武功
的帮手;
“知人善任”是刘备经营国家的重要手段,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使他
们更好地为他服务,为国家服务„„其中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这一人才的引
进,
据
《三国志》
记载,
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
,
必能安邦定国
,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
,
则辅之;如其不才
,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是一种何等
的信任,在当时封建社会皇位“父传子”的背景下就更加难能可贵了。诸葛亮正
是有感于刘备的这种知遇之恩和前所未有的信任之情下,虽大权在握,朝局不振,
加上扶不起的阿斗,但诸葛亮却始终忠于刘室,更贴切地说是忠于刘备,六出祁
山,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他在临终时仍不忘留
下遗诏告诫刘禅: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
能服于人。
”
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
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爱惜人才
刘备爱惜人才,尤其对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为他敬重诸葛亮,听从没有被张飞关羽劝说,才发生了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场大胜仗----博望坡之战。狠狠的打击了曹操80万大军南下的锐气。后,他对关于张飞说到:“我将诸葛亮视为老师”(大概意思是这样)。后来,他几乎将兵权完全交给了诸葛亮,于是有了后来的哭借荆州,征讨两川,直到最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后的著名的六出祁山,并将诸葛亮推荐的人才几乎一一重用。
十分奸诈
历史上,刘备也是一个十分奸诈的人:他在公孙瓒与袁绍交战之时,自己却曹操讨伐徐州的名义,带着关羽,张飞来到徐州来救援陶膁。等曹操因为自己的大本营濮阳被袭,自己退兵时,刘备按理来说应速速赶回公孙瓒身旁帮助他对抗袁绍,可是他并没有回去,只是把赵云打发回去后,自己温坐于徐州要塞---小沛,直到陶膁三让徐州后病逝,刘备当上徐州太守。但是在这时候,公孙瓒几乎被袁绍要消灭掉了。而刘备却也没有只字提到回去救援公孙瓒,而当初就是公孙瓒保荐刘备当上了平原县令。而此时刘备已经把这个完全忘记了。
过人之处
刘备的过人之处,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刘备起兵不仅仅是投机,也实在是有清平宇内之志。黄巾之乱,兼以瘟疫横行,全中国的人口剧减,“十裁一二在”,不过才六、七百万,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点都不夸张。刘备称帝时,蜀国统共才二十万户,九十万人。国家当此危难,如司马徽那样的好好先生、许汜那样的求田问舍者比比皆是,连诸葛亮都不愿轻出茅庐,而刘备卒能以天下为念,崛起于寻常巷陌,以绵薄之力捐助国家,正是大好男儿所当为。而且,在被曹操收并后,虽被厚待,但由于深知曹操将不利于汉室,于是看轻个人的名声安危,接受密诏,然后又毅然与曹操决裂。下得西川后,又不遗余力进攻曹操,誓要“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因此,千古以来,尤其是《三国演义》出现以前的文人墨客,讴歌刘备的诗篇并不少于曹操,著名的如吕温《刘郎浦》:“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辛弃疾《水龙吟》:“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等等,刘备不仅是个英雄形象,且被称作“刘郎”,其英雄的翩翩仪表,可与“周郎”同证。其雄心壮志,甚至也非刘邦“大丈夫当如是”、项羽“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草莽人物所可比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