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食有哪些?
豆汁焦圈咸菜丝
豆汁是水磨绿豆制作粉丝或团粉时剩下来的淡绿泛青色的汤水经过发酵而成的。冬天喝烫的,咕咚冒泡浮着白沫,配上切细的辣咸菜丝,搭上两个焦圈儿,酸、甜、咸、辣,加上焦圈儿的脆和香,就是绝配。夏天喝凉的豆汁,解暑消食。豆汁的滋味酸中泛馊,个性强烈,如果不是长期好这口的人,建议不要尝试纯饮,还是选择最得其味的三样经典搭配吧。
驴打了一个美味的滚
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还真以为是与驴肉有什么关联,其实原来是黄米面团卷豆沙,不过卷好后将其在黄豆面上翻滚,让表面沾上一层黄豆面,以避免水分蒸发导致干裂从而影响口感,可能就是因为最后这个动作而被幽默的北京人把它起名为驴打滚,可惜的是北京的小点心因为传承的问题而导致地道劲儿慢慢地消失,特别像驴打滚这本应正宗的味道在逐渐离我们而去,剩下的估计就只有硕大的面团与驴扯上关系了。
炒肝
炒肝主料是猪大肠,肝不过是点缀,而且也丝毫没有炒的过程,完全是煮制而成。炒肝用口蘑调汤、蒜香扑鼻、肥而不腻、稀而不泄……正宗的吃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着碗底,转着圈嘬,虽然动静儿不雅,但这也是京味儿小吃的文化,闷头吃反倒显得不地道了。
鼓楼一拐弯儿 姚记炒肝
“想要吃炒肝儿,鼓楼一拐弯儿。”这句经典的“炒肝语录”足见姚记在炒肝界的独领风骚。店里任何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一个百年老店的气质,一小碗炒肝再加二两包子曾经是很多老北京人的市井美食组合,很多老北京人现在犯馋的时候都会专门跑到姚记喝上一大碗,简单粗陋的食材创造了诱人百年的味儿,这都源于老掌柜那任何一处都复制不来的地道的手艺和严谨的选材,也是姚记笑傲江湖的永恒资本。
浦会的性格麻豆腐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句话除了形容臭豆腐外,对北京的豆汁估计也是非常适用的,而蜕变自豆汁的麻豆腐更是其味道独特和强烈精华的继承者。对爱好此道者来说,麻豆腐与味道同样浓郁的羊尾油炒出来的羊油麻豆腐只能以醍醐之味来作最恰当的形容,世上所有的美味也无法与之相媲美。的确,在慢慢习惯了这个代表北京当地一大特色的“性格菜品”以后,每当想起那独有的口感和香味,真的会让你有种上瘾却已经太迟的感觉。
炸灌肠的吃法
灌肠是北京人最爱吃的京味小吃之一。灌肠跟肠一点关系也没有,是用甘薯淀粉蒸熟晾凉,切菱形薄片,用平锅煎焦来吃。吃灌肠浇的蒜汁,是用传统的石臼捣制的蒜泥,将外焦里嫩的灌肠,浇上咸味蒜汁,别有风味。而且懂吃的人不用筷子,专拿牙签扎着吃。
老北京人都记得曾经的隆福寺小吃一条街。这么多年来,小吃摊逐一被撤掉后,丰年灌肠作为一家店面的样子被保留了下来。在门口的柜台付钱领了油印的餐票,放到厨房的柜台上,才能端出食物来,仅是体验这样新奇的就餐方式也非常有趣。灌肠配上小米粥,再盛上一碟免费的咸菜,就是这里的全部,小店还增添了京味的“门钉肉饼”也很受欢迎。另外,这里还零售生灌肠,可以带回家自己煎。
慈禧太后的豌豆黄
儿时的回忆里,豌豆黄算是最记忆深刻的一个点心,因为记得那时候在上海的燕云楼侍者介绍说是慈禧太后吃的点心,尽管当时豌豆黄的味道怎么样到现在已经淡忘,但豌豆黄和慈禧的关系到现在依然深刻,所以每当有机会吃到豌豆黄的时候,除了那滑滑的口感和清甜的味道以外,还有霎那间皇帝的臆想
护国寺小吃的金字招牌
护国寺小吃是北京地方小吃的代表之一,包括豌豆黄、艾窝窝、象鼻子糕、馓子麻花、焦圈、面茶等近百种小吃聚集了京味小吃的精华,其中驴打滚甚至上过新加坡的国宴。如果你不想错过这里的任何一道经典,那定要点桌将京味儿特色一网打尽的“小吃宴”,荤素搭配、营养合理、或绵软或酥脆、或咸鲜或香甜……绝对堪称一桌让人品不厌的老北京风情宴。
牛街清真超市的白记年糕
牛街的老字号白记年糕就在路边的牛街超市的一层,是白记所有店面中味道最好的,排队的人永远都不少,服务员手脚都极其麻利,顾客对产品也烂熟于胸,无人提问也没有咨询建议,初次去购买务必做好准备功课。驴打滚有三种,豆面、芝麻、椰蓉,糯米软Q,红豆沙清甜,黄豆粉干香,非常好吃。年糕也有很多品种,黄米、糯米、紫米做成的分别就是黄白紫三种颜色,中间混合着清甜的豆沙和各种馅料,夏天放到冰箱里凉凉地拿出来吃最能尝出那糯软又弹牙的恰到好处。初次去的话可以买每一种都有一点的混合包装。
爆肚的爆
爆肚乃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肚儿”指的是羊肚和牛肚。爆肚除要选料新鲜准确以外,大量的工夫要下在爆上,只有爆的时间和火候恰到好处,爆出来的肚才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最好就上一瓶小二儿,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才算尽得了其中真味。
爱艾窝窝
软软黏黏的艾窝窝是北京著名的回民小吃,主要就是在做熟的糯米团里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的馅,本来是叫窝窝的,后来据说有个皇帝吃这点心吃出了感情,吩咐人去取的时候都要说“御爱窝窝”,这皇帝的爱后来和大部分北京著名宫廷小吃一样流传到了民间,成了众人的爱,于是名字就成了艾窝窝。
参考资料:老北京小吃网
1.烤鸭:在北京您要是想吃到便宜实惠的烤鸭,您可以去便宜坊、大鸭梨、安贞烤鸭店。当然您要是想吃最地道的烤鸭那就去和平门的全聚德。
2.涮羊肉:地道的涮肉那得是铜锅碳火儿的,讲究的就是羊肉鲜嫩入口即化。
推荐去处六部口涮肉(六部口) 老五四季涮肉(南城,具体我忘了) 饭是钢(安定门内大街) 阳坊涮肉(鼓楼东大街)满福楼(地安门内大街)
至于人人皆知的东来顺是地道,但是性价比不高。
3.门钉肉饼:这个经典啊,我特爱吃。据说清朝时皇宫的御膳房为特意慈禧太后做了一道有馅的点心,慈禧很喜欢吃,问这种食品的名字。厨师临时想到宫廷大门上的门钉,就回答说叫做门钉肉饼。 在北京推荐去处有门丁李 白魁老号(宽街)丰年灌肠号(隆福寺)
4、锅贴:本人非常爱吃。本人推荐去处馅儿老满(安定门内大家)锅贴小居(和平里北街)还有的话大家再补充吧。
5.褡裢火烧: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是人们爱吃的小吃之一,也常被人们作为早点。褡裢火烧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 “门框胡同瑞宾楼,褡裢火烧是珍馐。外焦里嫩色味美,京都风味誉九州。”这是一位家住北京郊区的老翁得知瑞宾楼恢复这一北京名食供应后,特让儿孙陪同专程到店品尝时,欣然提笔写下的诗句。 推荐去处左邻右舍褡裢火烧,连锁的吧好像有好几家。瑞宾楼我听说过没见过,特想去那里尝尝。
6、艾窝窝: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艾窝窝就做成了,楼主到街头的小吃店里就可以品尝到。
7、炒肝: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不愧为京城小吃中的佼佼者。
爆肚: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8、焦圈: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真叫人吃不够。
9、茶汤: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10、糖火烧: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
11、驴打滚: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北京烤鸭:色泽略黄,柔软淡香,夹卷其他荤素食物用,为宴席常用面点,更是家常风味小吃。
烤鸭 小笼包 豆汁 煎饼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