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成藏可能性探讨

2025-05-14 00:27:1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东北地区古生界为海西褶皱变质基底,长期在油气勘查视线之外。近来在大兴安岭龙江地区P2砂岩中发现干沥青,关德师等进行了跟踪研究[336],编制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图,并认为C—P地层具有生烃条件,且发生过油气运移。文中叙述了C1时期海进,东北地区有大范围浅海沉积,比华北陆块还早;C2+3时期海水渐退,北部为陆相沉积;P1时期满蒙海槽以浅海碳酸盐岩占优势。P2时期地壳抬升,海水基本退却,但在中部形成重要的龙江深水湖,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经地化分析C—P地层有机质含量都比较高,可以作为较好的烃源岩。四深1井钻穿C—P地层厚度为1285m,Ro值4.8%~6%,演化程度过高,地层多已变质。

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几经开、合,地史极其复杂,东北多属增生块体,C—P地层往往有利于生烃,但后期变动很大。板块第二次拼合挤压在T2末似为公认[337],与C—P地层变质有关,此后地壳以上升为主。J3—K1地层中国北方裂陷带,在东北形成很厚的含煤系沉积,断裂发育,火山岩活跃。该期气源岩很厚,已成为松辽深部找气的主要依据。C—P地层海、湖相烃源岩虽好,但经历褶皱挤压、断陷和岩浆活动,加上后期坳陷深埋,目前很难评价和指出方向。近年来在深部火成岩区发现重要气藏和多处CO2气井,出现了包括无机成因等多种议论。气源是来自J断陷煤系,C—P地层过成熟气和变质气或其他分解气,尚难定论。C—P地层虽作为松辽盆地和J含煤断陷的基底,除中央坳陷和J地层深断陷外,埋藏不算很深,西部斜坡和东南隆起,其顶部埋藏都在3000m以内。结合C—P地层烃源条件,在齐齐哈尔、大庆、扶余一带,可作为C—P地层探索研究首选之地。

图120 巴彦浩特反映石炭系地震剖面图(据石油物探局四处)

华北陆块及其增生地区,早古生代自由陆块到晚古生代逐步与相邻陆块靠拢。时而挤压抬升,时而发展为弧后海进盆地,以浅海、滩涂、沼泽等海陆过渡相为主,多为腐殖型沉积,成为我国煤炭、天然气、煤层气等重要能源基地。经过多年勘查研究,认识到原生沉积只是原始基础,成藏成矿最重要的还是后期构造条件。“源控论”很难成为地史复杂区油气评价的主导观点,储层级别也不是判断烃藏的标准,甚至早期适时圈闭也难与最终烃藏相符。往往与常规形成严重反差,这正是中国石油地质的特色与难点。例如华北陆块C—P地层天然气资源最富的鄂尔多斯,烃源并不理想,砂岩普遍致密,缺乏构造圈闭,而结果以长期稳定大面积贫矿取胜。后期构造活动地区,即使生、储条件都很好,也不一定能保存大矿。尚需认真细致研究古生界海相油气地质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