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层、屋顶层或中间层。
高层建筑除用地下层或屋顶层作为设备层外,往往还有必要在中间层设置设备层,以使空调、给水排水等设备的布置达到经济、合理。
在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高度大、层数多,设备所承受的负荷很大,故各设备系统(给水排水设备、空调等)往往需要按高度进行分区,从而达到有效利用与节约设备管道空间、合理降低设备系统造价的目的。
设备层的布置应考虑的因素:
1、合理利用建筑空间
高层建筑由于埋深的要求,往往都要设地下室,地下室空间不能自然采光、通风,难以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所以,一般情况下设备层通常设在地下室或顶层。
2、满足设备布置的要求
在高层建筑中,一般将产生振动、发热量大的重型设备(如制冷机、水泵、蓄水池等)放在建筑最下部,即地下室,将竖向负荷分区用的设备(如中间水箱、水泵、空调器、热交换器等)放在中间层,而将利用重力差的设备或体积大、散热量大、需要对外换气的设备(如屋顶水箱、冷却塔、锅炉、送风机等)放在建筑的最上层。
3、与结构布置相结合
高层建筑结构布置中的结构转换层、加强层等特殊楼层,由于结构构件较多、尺度较大,空间难以利用,往往用来布置设备层。
4、与避难层相结合
在我国,建筑高度超过100 m,的超高层建筑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要求,需设置避难层,其间距不超过15层。避难层往往用来布置设备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设备层
设备层,指的是高层建筑某一楼层,全部或着大部分面积作为空调、给水排水、电气、电梯机房等设备的布置。通常情况下,34层楼房设备层在三个地方,地下层、设备层和房顶。每一个层面会有电信等机房,但是大型的设备都会在那三个地方,配电、水泵基本是在地下,中央空调的交换设备、电梯等一般在房顶,中继在设备层。
三十二层的房子的设备层一般在地下室,也可以在屋顶,也可以在电梯机房。设备层这个词一般出现在建筑领域和自动化领域,用来称呼楼层和层次。在建筑领域中,用来指代专门的楼层,而在自动化领域则是用于区别其他系统。
设备层是为了将现场设备以网络节点的形式挂接在现场总线网络上,根据的是现场总线的协议标准,设备采用的是功能模块的结构,通过组态设计,完成数据撷取、A/D转换、数字滤波、温度压力补偿、PID控制等各种功能。
认为10层左右 最不好,因为科学证明10层左右的房子高度空气质量是最差的,要是我选择就选5层或6层左右(属于低压供水区,也就是常说的市政供水),一旦楼上停电了,最起码家里有水用,家庭的基本生活是能够保证的,而且上下楼梯也能接受,太低蚊虫较多,太高没有水加上没电,是无法生活的,爬楼梯就更难了。
通常10~20层设一个设备层,32层应该是地下室、15或16、顶层
建议设在中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