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今天,累计参加软考的考生已有百万之众。系统分析师——软考的最高级别之一,因其技术规格之高,通过人数之稀,一直以来就是众多考生的终极目标。可谓是“系分如此多娇,引无数考生竞折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ABCD1688等网友他们成功通过2005年下半年系统分析师考试的一些故事与体会。 (一)“总结一下过系分的体会,不敢说是经验”,网友“ABCD1688”2005年12月29日的创作。文中介绍了ABCD1688从看不起软考(原文:我是个有点看不上咱国家考试的人)到成功通过系统分析师的体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网友ABCD1688的经验: 我是个有点看不上咱国家考试的人,所以96年毕业后,就一直什么试都没考(97年考了一个学校的夜大,想拿双学土,然后再去考博,上了一年感觉没意思,就去了北京,学也不上了。) 结果到现在还是助工。在单位混是不太好了,又不想一点点地再从中级评上去,所以在05年6月份上网一查: 局然有这么好的事,考过一个试就可以评高工了。我就想考了。 报名前,在网上查了大量东东,下载了大量东东,感觉了解了,当时定的目标是3次通过。因为看好多人都是考了好多次,而一次过的总是傲的不行似的(sorry,别打我),所以想第一年先考一下,然后再报考CSAI的培训考第二次,第三次再看情况。 6月底报了名,然后就去买书。张友生编的书,共买了有: 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2004版),39元 系统分析师常用工具(2004版),22元 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2005版),39元 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2005版),38元 系统分析师教程(2004版) ,67元 共5本书。基础知识想考前二个月再买,结果到时却没有了。所以考前只看了这五本书。 因为长时间没考试,所以记忆力和系统学习的能力确实不行了。看了一遍有时连个概念都没有。好在俺还是很注意学习的。这里加点我的简历。我在96年毕业,学的是电子工程中的仪器仪表。学校是个二类本科。但我的学习还可以。毕业后做了三年单片机系统,后一年时,单位接了个不算小的计算机监控的东东,俺就用VB给搞了,还不错。之前,我的C和C++还可以,单片机的汇编也行。 搞完那个项目后,不小心和一个姑娘谈上了,我就受不了单位的每月420元了,就走了,到北京,先是搞了二个月的C96,工资低(1200),就又跳到一个3500,开始搞纯软件,用VB搞的MIS,然后又跳了两次,工次到6000,此时已2002年了,因老婆生孩子,又回家乡。期间创业惨败!(创业难啊,尤其是在管理不正规的中小城!)结果到现在这个单位,工资还可以,在这个城算是好的了。 到此单位主要开始干软件,还行。 这些期间,我是很注意学习的人,当然是用什么学什么。前期做项目经理,搞软件工程及系统分析,后来做技术总理,更加大了对软工的理解与应用。我对微软的技术稍微了解一些,尤其是WindowsDNA/COM等。而这次考的上午题中的英语正合我意,拿了7分,要是英语再好一点,就能全拿了。期间ROSE、Projext、Visio、PowerDesigner、ERWin等工具均用了一点,个别的也挺熟了,但离精通差远了。 因有家小,看书的时间是不太好安排,这一点是在职人的通病。买的5本书,系分教程算是看1/3,常用工具没看,其它三本基本算看了一遍。至10月中时,做了一下05年上半年的,基础知识中的数学等基本不会。其它好多也不行,乱蒙最后搞了31分,很笨吧 随后,也就只对着考试辅导看了,心里很放的下,抱着这次只看试卷的目的。 我复习的时间并不长,有好多散事,集中起来也就是十一时在家看了四个整天。其它均是晚上看一会儿。 考试时,一点不紧张。上午考完,还很高兴,感觉并不象以前了解的那么难,当然和同考的对题时,发现有几题稍微在想一下,应该就能对的。上午提前了半小时交卷,做完了不想检查,只是找了张纸把自己的答案记了下来。 下午一感觉特惨。后来在CASI上发贴都骂出题的变态,让写这么多字。没想到的是考了52分,我始终想这个可能判的太松了。 论文很顺利。我平时写的东西多,北京时一个顶头上司曾夸我说:每件事都能文档化。所以平时多写点东西还是好的。论文是提前15分钟交的,感觉很好,也感觉有点深度,愿以为能55分以上的,却得了个48的大众分,感觉有点。。。。。。 可说的考试中的有:一是不紧张,我就是抱着看卷子的心态考的,所以一点不紧张。所以想给大家说,万事不可强求,参予不一定准有回报,心态宽一点,或许发挥的能更好一点。 二是因为我对硬件比较熟,所以做的题多和硬件有关(心有侥幸:万一评卷的不懂硬件,就好蒙了 ,嘿嘿。。。)。下午一选了实时性的,论文则写了最后一个冗错的。不知这次过是否就是侥幸变真,还是确实可过。 多谈一下下午一。第一题用了45分钟,再往下时,很匆忙,答的自己都非常不满意。现在想了得分可能是: 第一题答的大致对,估计在20分左右。第二题选上海和重庆工作协调的,我估计答的虽少,但应该答到点子上了,所以也可在18分左右。第三题答的就不行,第一问说了一些套话(嵌入式的好处等),第二问答完后,看第三问时,感觉答第二问的答案合适,结果把第二问的改的很少就抄到第三问了,都没抄完,老师让交卷了,只好画了个句号。再在想来,可能也得了10几分吧。 所以: 考上午时,知识不一定很全面,我的数学分几乎全丢了,还是得了47分。虽然复习的不太充分,但平时注意学习积累,新的概念还是有的,考时多分析题意,并找那些答案简单的,别想复杂化,题本身不是太难。 考下午一时,注意复习总结系分技术指南和系分分析与设计技术二书,答时简单额要,用时要注意:建议10分钟内通读并定题,然后开写,第一题顶多用25分钟,其它二题平分剩余的时间较好一些。考试辅导上建议的时间不太好,个人感觉。 考论文时,要看你平时的文笔,多写写。考前我觉的还是总结一下好。我考前总结的是软件工程,我管理过外包,感触很多,想冒冷写一下外包,结果一看四个论文都没有。这里也给大家说一下,如果论文没有合适的,千万别慌。考试辅导上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个较熟的领域再把总结的往上套。很对啊。我近期正好刚完成一个项目,用的是485总线,实时性很差,又加上对现地的PLC和单片机二个子系统读写后,刷新极慢,后我把程序结构改了才好转。所以我决定写最后一个,有点无耻的是为了加深技术层次,我把485换成了CAN总线,而且软件方面我加了一些组态软件的东西(添油加醋,最后想起考试辅导上说的有图则图文并茂,更好,就在最后画了一个这个项目(电站项目)的总结构图,感觉很爽。其实添油加醋如果处理的好,还是不错的,况且处理的好也很容易,写时自己就当真的就行 :)。 试考完了,我对了网上的上午题答案,除了不确定的4、5题,只有43分,再加上对下午一绝望,所以感觉是没戏,但上午能到40分以上,论文又感觉可以,我视之为胜利,原目标可以能过30就不错了(我给老婆说的是25分以上),前段时间又花了一百多元请朋友从北京买了: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