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之所以长时间成为电影爱好者们讨论的话题,是因为它采用了完全有别于传统叙事手法的“板块式”电影语言。 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罗拉快跑》在制作上独具匠心。影片的结构是明显的三个板块。三大块本身的叙事各自独立,没有叙事上的关联。使三大块连接为一体的,不是叙事,而是整个影片的立意和作品的主题。 同样的结构在电影世界里有如雪泥鸿爪,偶然闪现,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电影也都是笔者的挚爱。比如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罗生门》、张艺谋的《英雄》、昆汀的《低俗小说》、香港导演杜琪峰的《PTU》、库布里克的《发条橙》等等。这些电影都采用了板块式的叙事结构,有的完全独立,有的则相互关联。这类影片在剪辑上有时候打乱了正常的轴线关系,一方面表现了世界的荒谬感和影片的主题,另一方面体现了作品的主观性和非纪实风格。制作者在影片中不是再现生活中的具体的人和事,而是表现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的思想,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 4、 关于人生对于我们只是生活在”现在进行时”的人类来讲,选择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是不可能的,是“不真实”的。但是,影片并不是在表现事件的真实。或者说,制作者根本不屑于象往常的电影那样,去表现某些具体事件和具体人物的真实。 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实际上是野心勃勃的。他不是在表现某一具体事件的“小真实”。影片的主人公实际是我们整个人类,他要表现的是当今世界整个人类的整体感受,他要表现人类面对当今变幻莫测的世界的茫然和无法把握的心态的“大真实”。 不拘泥于事件本身的发生与否,表现人类共同的感受,通过变形扭曲表现真实,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更高的境界。 它在某种程度上巧妙地回答了人们经常会问但又无解的问题:“如果当初我不这样选择,后来会怎样呢?” 电影《罗拉快跑》就像是一个让人眼花潦乱、异常精彩漂亮的牌局。你可以在尘埃落定以后转过头来拆解,拆解的过程当然会兴致勃勃,乐趣无穷,但是,这次牌局已经终了,即使是知道了不同选择的结果,却已盖棺论定。 我们的一生就是罗拉的其中一次奔跑,不同的是,当我们站在人生中每一个十字路口上的时候,永远都没有机会做第二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