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音中的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辅音与辅音之间,是相邻音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是英语语音音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同化是为了达到省力的目的,使说英语更轻松、更自然、更流利。本文对同化现象进行较全面探讨,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把英语说得更地道、更漂亮。有些时候元音和辅音都可以共享一定的特征,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元音和一个辅音“看起来很像”。这都是音系特征带来的感觉——在上一次讲语音学的时候,我们说过,每一个国际音标背后,都是一个由发音方式、发音位置和清浊对立组成的集合;那么这次我们换一个角度:每一个语音都包含了一系列音系特征,就像我们平时常用的“标签”功能一样,语音们就是靠音系特征的标签被分成好几个大类的。通常音系特征是二元对立的,要不就有,要不就没有,以正负符号来进行表示。
根据声音音质的不同、可维持的长短、可更改的音量大小和口腔的阻断程度的这几个因素,所有的元音和辅音按照一个名为“音响层级”的量表被分为五个大类:元音、半元音、流音、鼻音和阻塞音。我们还是先来说元音,在音系学的划分里,元音的分层和国际音标里的元音表基本保持一致,以对立的“前”和“后”、“高”和“低”、“松”和“紧”、是否圆唇等特征进行区分。
由于音系上的区分并不针对语音本身性质,只需要构造出它们对立的方式,因此这几个特征已经足够划分出一种语言里使用到的不同元音了——毕竟这世界上还没发现能把国际音。
元音表里写到的所有元音都使用一遍的语言呢。说了元音,我们再来看看辅音。在上一次的广播里,我把很大一段时间都花在了讲述我们的声道如何活动、如何发出特定的语音来,在那里,我们也采用了一些方法给不同的声音分类,但在发音位置这个问题上,我们用的是不同的被动发音器官作为参照系。在音系学里,被动发音器官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用来划分音系特征的标签变成了主动发音器官,主要分为唇、舌面前和舌背,在舌面前发音最为集中的部分,还通过舌面是否与上颚平行、舌尖是否起作用的方式进行区分。
在区分发音位置的同时,音系学的特征划分不再注重于发音的方式,而是以气流的持续程度、阻碍的明显程度等等来划分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英语里经常出现的同化现象吧。一般英语里常见的同化有两种:place assimilation(发音位置同化)和voice assimilation(清浊同化),这都是常见的辅音同化;现代英语中比较少manner assimilation(发音方式同化)的记载(除非是个别的口音,一般很少见),但是古英语曾经有。在其他语言里,元音也有可能受到前后影响而发生改变,可以被称为元音同化或者是元音协调(harmony),不过英语里没有这样的现象。有着明显的“变音”的趋势,会完全改变底层结构的一个或者多个音系特征;但是co-articulation并不会完全改变底层结构的音,只是给它加上一个或者多个次要的发音位置的音系特征。